2021年5月14日,应我院聂衍刚教授的邀请,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晓林教授/ ,在文逸楼309学术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道德情感特质与不公平厌恶》的精彩讲座,报告厅全场爆满、座无虚席。本次讲座由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聂衍刚教授主持。
首先,周晓林教授从进化、情绪和认知三个不同的视角向大家阐述了“何为道德”、“为何道德”两个问题,接下来由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引入不公平厌恶,人们不仅反感自己比别人获得的资源少(即劣势不公平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感自己比别人获得的资源多(即优势不公平厌恶)。尽管个体对这两种类型的不公平均有厌恶倾向,他们对优势不公平的厌恶通常弱于其对劣势不公平的厌恶。周教授课题组更进一步探索两种不公平厌恶背后机制:影响这两种不公平厌恶的社会和情感因素。
其次,周教授分享了课题组研究公平的经典范式:最后通牒博弈。值得学习的是,周教授课题组还对不公平程度也进行了量化,通过计算建模对被试的不公平厌恶程度进行拟合,转折点(或称为“拐点”)就体现了被试的优势或劣势不公平厌恶的程度。
再次,周教授给在场师生分享了实验室的两个新研究,一个以不良青少年为群体做实验研究,一个以大学生群体做大样本研究,通过结合计算建模和人格测量的方法研究了作为一种社会情感特质的同情社会情绪如何促进亲社会行为,并且该研究强调了积极的家庭环境在促进同情社会情绪特质发展中的作用,并为情感特质在家庭环境与优势不公平之间起中介作用提供了证据。
最后,周晓林教授围绕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场师生在这场讲座中均收获颇丰。
活动尾声,聂衍刚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周教授莅临我校开展学术讲座表示由衷的感谢。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学习,勤反思,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此次的讲座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具有强烈的启发和教育意义,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丁宁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