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周五),应教育学院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员来到教育学院访问。
当天上午,蒋毅研究员在教育学院会议室为学院青年教师讲解国自科项目申报的新动态,和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且进行申报国自科项目辅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虽然会议时间短暂,老师们通过与蒋毅研究员的交流,收获满满。
下午,在文逸楼309学术报告厅蒋老师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主题为“Human visual perception of biological motion”精彩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老师和同学们都满怀热情前往学习。讲座由脑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付世敏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蒋毅研究员先介绍生物属性。通过一个初生小鸡空间偏好的有趣实验进行引入,发现生物运动的偏好可能是天生的。将这种生物运动信息进一步分解为两个部分:整体结构和局部运动,那么哪种信息是先天的哪种信息是后天的呢?蒋毅研究员又进行了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个体识别局部生物运动信息是天生的,而识别整体结构信息是后天习得的。
接着,蒋老师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的作用。社会线索(眼睛注视、头部朝向、生物运动行走方向)均能诱发反射性注意定向效应。那么不同的社会线索是否采用相同的机制呢?该注意效应在行为和神经层面上是否区别于非社会线索(箭头)诱发的注意效应呢? 蒋毅研究员通过视觉适应的实验来探讨这两个问题,结果发现,生物运动信息和视向都对生物运动产生影响,说明二者采用相同的机制,但是对箭头没有影响,说明箭头这种非社会线索和社会线索诱发的注意效应不同。
蒋老师还和我们探讨了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自拍时,我们总会觉自己的脸很大”,即为什么个体知觉自我的面孔更大。以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材料让被试进行艾宾浩斯视觉实验,发现自我面孔联结的面孔会使错觉消失,由此,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脸更大。
在讲座结束之际,大家都纷纷就自己的疑惑和研究想法与蒋毅研究员进行积极的讨论,老师们和同学们获益良多。最后,付世敏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对学生们提出了希望,再次对蒋毅研究员的到来表示衷心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