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捷教授作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行知讲坛

发布日期:2021-04-25    浏览次数:

                               

  2021年04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洪捷教授作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行知讲坛,在文新楼106教室作题为“学者类型与制度偏好”的学术报告。我院刘晖教授主持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教育学院院长马凤岐、副院长苏启敏出席本次报告会。教育学系、学前教育系、高等教育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等系所专任教师,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踊跃参与此次讲座。本次讲座不仅仅吸引了来自广州本地高校教师、学生们的关注,国内其他院校听众也积极踊跃参与。因此,本次讲座同时采用同步线上直播的方式供未能到场的教师与学生观看学习.                                  

               

  本次讲座从研究的缘起开始,陈教授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快学者”与“慢学者”不同的治学取向以及影响力的差异,其中,“快”与“慢”主要指称学者治学选题的策略或行为模式。快学者往往善于辨识新的研究动向,能够抓住新的研究题目;慢学者则专注于研究他们认为重要的题目,而非流行的题目,且这类研究往往是长线和稳定的。因此,快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多为热门题目,与现实关系密切,更容易获得高校或管理者的重视。相反,慢学者的研究偏向冷门题目,研究节奏也慢,通常难以引起广泛关注、获得支持。由此,两类学者容易在制度上受到差异化对待。      

  纵向上从古代成果上寻根溯源,并从横向的维度上对话已有研究成果,对于制度失衡导致的结果,陈洪捷教授认为,当评价制度和资源配置体制一边倒地向快学者倾斜时,慢学者会在体制中更加边缘化。由此,制度失衡将对学术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学术发展及知识产出就会走偏锋,失去其丰富性和全面性。        

  最后,陈洪捷教授指出,在我国目前的科研体制中,快学者得到制度性的偏爱,而慢学者则往往受到体制性的忽视。他认为,一种健康的科研体制,应当给予两种学者群体以大致平衡的发展空间,不宜有明显的制度偏好,科研体制应当尽量保护研究取向的多样性。        

               

  在讲座结束后,我院老师与学生针对讲座内容与陈教授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整场讲座在幽默风趣的氛围下顺利进行,最后我院刘晖教授总结道将常见的问题概念化是很重要的,这是研究的起点,陈老师PPT页数不多,但是却干货满满,并期望陈教授下次再来我院讲学。        

  陈教授的报告博古论今、贯通中西,对学者类型以及制度偏好有独到的视野与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当前制度背景下如何发挥各自特色,共同发展。本次学术报告会拓宽了在场师生的眼界,也为促进我院更好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教育学院老师们积极提问)        

               

上一条:行知论坛第197期·道德情绪与不公平厌恶


下一条: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莅临我院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