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进行时(三)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7-09-30    浏览次数:

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三

分会场()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推进立德树人

2017 年 9 月 24 日上午,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分会场(一)在州三寓宾馆会议中心南门三楼锦华厅如期举。会场(一)主题 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推进立德树人。本次分会场会议分为两个单元进,第一单元由聊城大学赵长教授主持。

       


首先,由山东师范大学李寒教授作了题为《加强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  提升中学政治学科能》的报告,论述政治认同在学科能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政治认同教育, 在增强中学生的政治认同中培育学科能

       


华南师范大学曾婕教授《从“课程目标”到“学习意图”——论学本课程的目标转化原》,提出课程目标转为学的学习目标的三种方式:教师维度的“转译化”、学生维度的“意图化”、资源维度的“可视化”和“泛在化”。

       


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朝晖副教授《基于核心素养的学

习品质评价模式构建与实施》,介绍了“9L”学习品质评价包括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能、学习法、学习意志、学习投入、学习效果评价九,以及评价模式的操作程序、 实施及成效。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吴小鸥教授《<共产儿童读本>的红色启蒙》,简要介绍《共产儿童读本》的历史背景、红色书写的时代阶 段特征,并从文本的政治符号、话语表达和政治场域三方面展示了红色读本的启蒙诉求。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范蔚教授、俞明雅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科书的限度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 科书进学理探讨及融程度的分析,并提出选文价值负载、练习 设计的价值引领、单元编排的结构化呈现的三条实现路径。

       


分会场会议的第单元由华南师范大学曾文婕教授主持。

       


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宋世云师《人文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的方向》,提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凸显文教育的方向,仅是教育理念层面的要求,也成为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趋势, 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诉求。

       


西南大学张铭凯博士《论语文课程知识的道德价值建构逻辑》,简单介绍了研究缘起,并提出在实践中,语文课程知识的道德价值通 过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师生解三重逻辑实现系统建构。

       


广州学李俊堂师《课程文本对话:实践课程改革径研究》,从实践课程概念认识的转变出发,把课程文本理解为师生就课程内容 对话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实践课程的改造。

       


长江大学教育学院徐红教授《文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文素养两个重要概念作出界定,论述了教师文素养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从社会、学校、教 师自身三个角度提出整体提升教师文素养的有效方

       


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欧阳修俊老师《论课程的文化品性及其选择》,界定品性、文化品性、课程文化品性的概念,探讨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的情况及根源,提出应有的课程文化品性包括文-活品性、民族-地域品性、交互-生长品性和适应-发展品性。

       


聊城学赵长林教授《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逻辑》,探讨么是实践逻辑”,论述中国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如何关照课程实践,以及如何转化到课程实践。

       


每一单元报告后的互动提问环节,与会者积极参与,提出许多好的问题以及己的见解体会,各位报告人就与会者的提问给予详细的解答。至此,分会场一的报告完满结束。

       

上一条:报道进行时(二)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报道进行时(五)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