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之分会场(三)
2017 年 9 月 24 日上午 8 点,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分会场(三)在广州三寓宾馆 锦兴厅举行。会议分两段,分别由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刘启迪主任和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于泽元教授主持。分会场主题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共有 12 位学者做了主题报告,马云鹏教授、丁念金教授等学者也来到了会场倾听。


会议第一段由人教社刘启迪主任主持。

北京教科院杨德军教授的合作者余发碧老师做了题为《普通高中新课标各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报告,提出普通高中新课标课标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 调的“整体性”,单一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较少,整体上表现 出“重文化基础,轻自主发展”、18 个要点内涵体现不均的情况。从而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在 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下重新构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区域、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与结构 创新的建议。

人教社刘启迪主任做了题为《打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的报告,他认为文化基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十分重要的方面,阐述教育今天为什么要强调中华传统 文化,提出了“中华文化为什么绵延不绝?”的问题,引人深思。最后,提出从打好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基础、语言文字基础、处理好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关系、学会整体思维这些方 面来具体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的报告,介绍了核心素养的实质及其理论范畴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趋向,明确“成事的综合能力”是理解核心素养的 基点,提出了教学情境化设计、提取核心概念与问题、整合、学生自主性、学习共同体、表 现性评价等改革举措。

西南大学张良老师做了题为《论核心素养的实现与知识观的重建》的报告,他提出课程改革是从教育价值观到知识观的不断深化,阐述了核心素养蕴含的知识论意义和素养的发展 与知识观重建的思路。赞同素养是以批判性、创造性运用知识、技能与态度,满足复杂情境 需要的高级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任凯老师做了题为《从学习能力到学习能量:对“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反思》的报告,他强调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去理解学习,根据其参与的英国项目介绍了最 新的理论:从学习能力的七大维度到新学习能量的八大维度。

扬州大学潘洪建教授做了题为《科学实践:科学教学转型与科学素养提升》的报告,认为科学实践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包括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 的培育。并提出了开展科学实践的政策建议:科学实践课程化、科学实践多样化、科学实践 常态化。

会议第二段由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主持。

贵州师范大学熊梅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学科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发——单元评价程 序和方法》的报告,提出了立足于学科素养的单元评价。提出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程序是: 从单元目标到单元评价标准,再到单元评价计划,再到单元终结性评价;并阐明了单元评价 的具体方法:观察、作品、评定、测验、档案、自我与相互评价等。

上海师范大学王中男老师做了题为《学习评价价值为何“有分无人”——基于“社会•个体”维度的双重审视》的报告,从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对科举制度与高考进行对比分析。批判了学习评价观中的“知识本位”与“有分无人”,提出人性是“有分无人”的深层动力。

广州大学姚冬琳老师做了题为《小学生 21 世纪技能现状分析——基于广州市525 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报告。提出的研究结果是小学生 21 世纪技能总体发展处于中上水平, 其中数字化素养技能、职业与生活技能发展水平良好,但学习与创新技能发展水平偏弱。建 议侧重培养学习与创新技能方面的批判性思考、创新、交流等技能。

河南大学张红霞老师做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当代学生评价:困顿与出路》的报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学生评价困顿的出路:在评价理念上从关注“抽象人”到关注“具体人”, 在评价内容上从重视考试成绩到注重综合素质,在评价方式从关注“学生做了什么”到关注 “学生究竟怎么做的”,在评价结果使用上从强调甄别选拔到促发展和为选拔的内在联动等
建议。

东北师范大学李刚博士做了《可见的评价——基于量规的核心素养评价单编制及意义》 的报告,从可见的学习概念提出了可见的评价概念。认为可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基 于证据收集的、共同建构以及全面参与的评价,提供面向学生的自我管理证据,提供面向教 师的学生发展证据,提供面向家长的学生成长证据。并提出,可见的评价可以通过基于量规 的核心素养评价单的编制及应用来实现。

华南师范大学帅飞飞博士做了题为《中学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认同感的调查研究》的报告,调查结果发现中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同感较高,具有比较积极的情感和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的行为意向。同时提出为了继续加强教师的认同感,需加深其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解,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校内外支持,并关注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中 级教师的发展。



主题报告结束后,在刘启迪主任与于泽元教授两位学者的主持下,与会代表积极发问,与各位主讲人进行了精彩的讨论与互动。互动的问题集中于“科学实践如何在课堂上实现”、 “可见性评价是可行的吗?”、“单元评价的具体操作怎样进行的?”、“美术课上,应该如何 对学生的素养进行评价?”等等。最后,分会场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撰稿:陈佳莹 姚冬琳;摄影:查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