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学院 (专业领域)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3年新修订)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0451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 045115
专业领域名称: 小学教育
学制: 2年
学习方式: 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拥有本硕博一体化的培育机制,既形成了高水平的导师梯队
和培育能力,也建构了小学教育硕士培养的优质资源和育人机制。
(一)一流的学科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依托广州大学教育学科,现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拥有博士
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
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系教育部民族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普
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和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大
学教育学学科教师团队共 51 人,其中教授 17 人、博导 8 人,教师团队中 37 人
拥有博士学位,包含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国务院特殊
津贴专家 1 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1 名。近年,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承担国家级
课题 17 项,其他课题共计 120 余项,各项课题经费达 1000 万元;广州大学教育
学院教师在《教育研究》等国内外顶级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 180 余篇,出版著作、
教材共 45 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4 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
成果奖 2 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3 项。
(二)优质的小学教育研究团队
小学教育专业以广州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为平台支撑。本中心
关注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专业支
持和实践指导。广州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聚焦以下研究主题:中小
1学学校课程规划、“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科课程教学行动研究、基于经验的课
程建设、课程与教学合作叙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学校文化建设等。
本中心拥有专职、兼职教师共计 11 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 6 人,具有博士
学位人员 5 人,博士后研究人员 4 人,广州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是
广东省省内一流的学术研究中心及区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智库。
(三)多元协作的教育共同体
小学教育专业积极投身中小学教育实践,与广东省内外同行、中小学校结成
广泛的合作研究共同体。广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是广东省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
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与香港教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等境内外高校同专业之间开展密切合作。同时,广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
深耕学校特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广东省内外多地教育局、中小学校和教育
研究机构协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与教育教学专业协作。
三、培养目标
广州大学小学教育硕士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理论素养,较
强教育教学能力、卓越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培养目标具体定位如下: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基础,了解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
具有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了解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意愿和能力。
5. 能较熟练地运用至少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
6. 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四、培养方式
1.采用课程学习、教育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入学后第1学期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并执行个人培养计划。
2.课程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3.课程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基础课程采用考试形式,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采用考查形式。学位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75分(百分制)以上为合格,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60分(百分制)以上为合格。
4.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累计时间为 1 学年,包括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内容。在中小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 1 学期。教育见习一般在第一学年进行,教育实习在第二学年进行。教育研习贯穿实践教学整个过程。
5.实行研究生培养中期考核机制。在第3学期初对研究生思想品德、业务能力、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视情况延长其学习年限或劝其退学。
6.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选聘一批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教师或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通过师生互选为每位研究生配备校内导师和实践导师各1名。
7.实行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一般由4—6名本专业领域校内资深导师、实践导师代表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学位论文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组织、指导和监控工作。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最多不超过45学分。
(一)公共必修课(6学分)
1.外语(2学分):《英语》,2学分。
2.政治(4学分,按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开设课程):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1学分
(二)学位基础课 (8学分)
1.《教育原理》,2学分;
2.《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3.《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4.《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8学分)
1.小学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
2.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3 学分):
小学学科课例研究(1学分)
小学教学测量与评价(2学分)
. 3.学科专业课程(3学分):
(1)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2学分)
(2)校本课程开发(1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 (8学分以上)
1.学科素养类课程:
(1)小学劳动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2学分)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研究(2学分)
(3)中外教育史(2学分)
2.教育专业类课程:
(1)学校文化与课程规划(2学分)
(2)小学课堂管理与班队建设(2学分)
(3)质的研究方法(2学分)
3.专业特色类课程:
(1)《教师礼仪与沟通艺术》(1学分)
(2)《人文教育与艺术鉴赏》(1学分)
(五)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累计时间为 1 学年,共8学分,包括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内容,在中小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 1 学期。校内实训要求32学时,记2学分;教育实习时间为8周,记6学分;其它实践环节为2学分。
1.校内实训(2学分)。主要任务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语言运用、板书、新媒体使用等模拟练习。采取课例分析、说课、微格教学、虚拟仿真实训以及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等形式实施校内实训。其中课例分析、说课、微格教学、虚拟仿真实训可依托专业必修课开展;教育教学技能比赛采取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比赛、普通话 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及试讲比赛和案例评析比赛等多种形式,通过第二课堂等途径开展。
2.校外实践(6学分):应在第二学年内完成,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
(1)教育见习(1学分):第一学期完成。研究生入学后进入见习阶段,见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主要任务包括教学观摩、教研观摩与文化体验。考核以学生的教学记录(见习学校指导教师签字并加盖见习学校公章)和教育调查报告为主要标准。
(2)教育实习(4学分):统一组织在第三学期进行,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为期半年。主要任务包括:教育实习准备、学科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学研究实践等。
(3)教育研习(1学分):教育研习应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应与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有机结合。主要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教育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调查研究、课堂观察研究等,并通过课堂实录、教育日志、教育教学案例等记录自己的反思与收获。学生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期间,至少各撰写 1 份不少于3000 字的教育研习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为调查研究报告、教学反思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一般应包括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和改进建议等。
(六)其他培养环节: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与补修。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两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各课程教学大纲,参见附件。
七、实践学习规划
结合本校师资及资源情况,本专业采用多主体-多资源-多场域协作的方式规划和实施本课程模块。具体如下:
校内实训(2学分):旨在通过创设模拟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了解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训练教育教学行为,塑造优良教师文化的过程。
表1 广州大学专业硕士校内实训课程设置
项目名称 |
具体内容 |
实施方式 |
设置学期 |
学时与学分 |
教材分析 |
与《小学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整合,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道法等课程教材为对象 |
课例分析、说课 |
1 |
8学时, 0.5学分 |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
教学方案的研制;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板书、教学语言等运用 |
说课;微格教学;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 |
1-2 |
8学时, 0.5学分 |
教学评价 |
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评课;作业与考试设计 |
微格教学;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 |
1-2 |
8学时, 0.5学分 |
新媒体 使 用 |
将课程与新媒体资源进行整合 |
参观体验;微格教学;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 |
1-2 |
8学时, 0.5学分 |
注: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可采取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比赛、普通话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及试讲比赛和案例评析比赛等多种形式。
2.校外实践(6学分):包括教育见习(1学分),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习(1学分)。其中:教育见习第一学年进行,教育实习在第二学年进行;教育研习贯穿实践教学整个过程。
校外实践内容 |
主要任务 |
具体要求 |
学期与学分 |
教育 见习 |
教学观摩 |
·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听课不少于 8 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学生听课不少于 12 节,其中公开课听课次数不少于 2 次; ·观摩主题班会不少于 1 次。 |
第2学期; 1学分 |
|
教研观摩 |
·观摩学校教研活动不少于 3 次; ·观摩县区级以上教研活动不少于 1 次; ·参加教育管理专家或教学一线名师的专题报告会不少于 2 次。 |
|
|
文化体验 |
·体验和分析教师的工作和学校文化 |
|
教育 实习 |
教育实习准备 |
·培养院校应与实践基地共同开展入驻前的动员工作,向学生介绍实践基地状况、了解基地导师情况; ·帮助学生了解基地学校教学进度; ·指导学生熟悉教材,开展备课、撰写教案和试讲等。 |
第3学期;4学分 |
|
学科教学实践 |
·进行课堂观摩,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每周听课不少于 4 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学生不少于 6 节; ·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实习期间独立撰写教案并讲授新课不少于 6 节; ·参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及阅卷等工作。 (注:理论导师可采用驻校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和行业导师联合开展讲评,讲评次数不少于 2 次) |
|
|
班级管理实践 |
·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和班级文化,熟悉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流程,参与集体教育、个别教育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等;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认真搜集和分析相关教育案例; ·独立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团会、 中队会、半日活动和游戏活动等,活动次数不少于 2 次。 |
|
|
教学研究实践 |
·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基地的教研活动,不少于 6 次。 ·围绕教育实践研究的主题,结合教育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教育反思。 ·每月撰写教育实践反思报告不少于 1 篇。 ·围绕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收集相关实践案例、调 研材料和参考素材等,为撰写教育研习报告和学位论文做好充分准备。 |
|
教育 研习 |
教育调查研究(包括课堂观察研究、教育行动研究) |
·要与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有机结合。 ·学生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期间,至少各撰写 1 份不少于3000 字的教育研习报告。 ·报告的形式可为调查研究报告、教学反思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内容一般应包括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和改进建议等。 |
1-2学年全过程; 1学分 |
八、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与小学教育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论文开题报告需要在第二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时间间隔不少于8个月。开题报告须公开进行。
(三)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案例研究报告、课程开发方案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三)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四)论文答辩需经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两个环节。预答辩原则上第四学期初进行,与论文通讯评阅时间间隔不少于20天。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入正式答辩环节。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我校相关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具体办法详见《广州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校外实践基地名称: 广州大学附属小学 番禺区亚运城天誉小学
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 林朝霞 崔丽珊
校外实践基地联系电话: 18926260230 13802843214
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附件:另附。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表3 广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校外导师情况表
序号 |
校外导师姓名 |
所在学科领域 |
职称 |
职务 |
备注 |
1 |
席春玲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员 |
区教研员 |
|
2 |
熊丽丽 |
小学语文 |
副高 |
小学校长 |
|
3 |
刘晓燕 |
小学英语 |
副高 |
小学校长 |
|
4 |
袁志芬 |
小学德育 |
副研究员 |
市教研员 |
|
5 |
梁惠燕 |
小学科学 |
副研究员 |
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 |
|
6 |
向浩 |
小学语文 |
副高 |
区课程教研员 |
|
7 |
崔丽珊 |
小学语文 |
高级教师 |
小学校长 |
|
8 |
麦健明 |
小学数学 |
高级教师 |
小学校长 |
|
9 |
林伟贞 |
小学教育 |
正高 |
小学校长 |
|
十二、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仅要求本学科领域的参考书目,不少于20本)
(一)必读书目
1.康永久著,《教育学原理五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2. 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 吴式颖等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 王本陆等编,《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 黄甫全著,《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8. 谢翌著,《学校课程领导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 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11. 马云鹏等著,《小学数学教学论》(第四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12. 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13. 熊梅著,《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 董玲等编著,《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5. [美] 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尔斯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16.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7. 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8. 高慎英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9. 邓艳红著,《小学班级管理(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0. 陆士桢等编著,《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活动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二)与本课程相关的教育类期刊
1. 《课程·教材·教法》
2. 《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教育研究》
4. 《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
5. 《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6. 《人大复印资料》
7. 各省教育厅主办的各类期刊:如《广东教育》、《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
8. 各类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大学学报: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等。
9.广东省教育机构主办的各类教育领域刊物:《教育导刊》、《小学德育》、《师道》、《现代教育论丛》、《广州大学学报》等等。
(三)网络资源
1.中文网站
·综合研究――K12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国家基教资源网、中国教育曙光网、中国教育信息网、新视界教育、创新教育等。
·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世纪教材网等。
·全面资料――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网等。
·权威资料――人大复印资料(分类:《教育学》、《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
·网上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
2.英文网站
·http://www.iaacs.org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
·http://gargoyle.arcadia.edu/education/aaacs美国课程研究促进协会
·http://www.ascd.org/portal/site/ascd 美国督导和课程协会
·http://www.k12.com/ 美国K12课程
·http://wwwnc.uk.net 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http://www.aera.net/divisions/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
·http://peaboby.vanderbilt.edu 贾斯珀系列研究网
·http://www.nochildeftbehind.gov 美国“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网站
·http//www.ed.gov 美国教育部
·http://www.dfee.gov.uk 英国教育和科学部
·http://www.cepen.ca 加拿大教育政策与行政网
·http://www.loc.gov/index.html美国国会图书馆
(四)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微信公众号
1.学术中国 2.守望新课程 3.教育思想网 4.好教师
5.校长传媒 6.外滩教育 7.教育能见度 8.中国教育信息化
9.中国教育在线 10.博士圈 10.师范生 11.质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