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3年8月修订)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教育硕士 (代码: 0451 )
专业领域名称: 现代教育技术 (代码: 045114 )
学制:2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广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领域依托广州大学教育技术学科,该学科2010年获得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专业领域现有教师16人(含校内外兼职各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9人。本专业领域专注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与环境、学习分析与智慧教育等的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国家和省级项目7项,市厅级11项。
此外,本专业领域与相关单位与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集中在项目研究、合作开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这些合作单位的专业骨干大多具备本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校外导师资格和专业指导能力。
三、培养目标
为基础教育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程专任教师,具体培养目标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基础,了解教育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3.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 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5.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6.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善于学习,能及时获得信息技术教育新知识,适应工作需要。
7.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四、培养方式
有序组织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撰写等培养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协同育人。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工作。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等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
实践教学总学时累计不少于 1 学年,其中校外集中实践不少于 1 学期。校内实训、教育见习原则上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教育实习在第二学年完成。教育研习应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课程学习采用讲授、自学、文献阅读报告、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交流经验,分享智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开设高水平学术系列讲座、推荐并指导阅读专业书目,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并聘请社会人才参与培养过程,实行多元化培养方式。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最多不超过45学分。
(一)公共必修课(6学分)
1.外语(2学分):《英语》,2学分。
2.政治(4学分,按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开设课程):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1学分。
(二)学位基础课 (8学分)
1.《教育原理》,2学分;
2.《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3.《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4.《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8学分,请注明所开设的课程名称及学分。)
1.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
2.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2学分):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2学分。
3.学科专业课程(4学分):
(1)论文写作指导,0.5学分;
(2)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应用,2学分;
(3)思维训练:技术、方法与评价,1.5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 (8学分,每一类专业选修课至少开设2门课程,每门课程1-2学分。请注明所开设的课程名称及学分。)
1.学科素养类课程:
(1)《人文教育与艺术鉴赏》,1学分;
(2)《教师礼仪与沟通艺术》,1学分。
2.教育专业类课程:
(1)《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前沿》,2学分;
(2)《教育统计实务》,2学分;
(3)《教学系统设计》,2学分。
3.专业特色类课程:
(1)《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2学分;
(2)《网络学习空间与智慧教室应用》,1.5学分;
(3)《社会性软件与学习》,1学分;
(4)《智慧教育系统与应用》,1学分;
(5)《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1.5学分;
(6)《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应用》,2学分;
(7)《编程语言学习与实践指导》,2学分;
(8)《学习分析技术》,1学分;
(9)《中小学STEAM教育》,1学分。
(五)实践教学(8学分)
1.校内实训(2学分):
《校内实训》,2学分。
2.校外实践(6学分):教育见习(1学分),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习(1学分):
(1)《教育见习》,1学分;
(2)《教育实习》,4学分;
(3)《教育研习》,1学分。
另外,须完成其他环节: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课程教学大纲
每门课程须编写“广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为全面提升全日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增进与丰富对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的认识,促进对已有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经验认识的升华与凝炼,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意识与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
1.教育见习:是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活动环境、内容、规律有基本的认知,培养职业情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见习方式。
2.校内实训: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环节。该环节安排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学生掌握新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技能与应用能力。
3.教育实习: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全面实践职业活动,必须保持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践学习,教育实习安排到学校或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活动形式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习、教学设计与实践及社会调查、班主任工作等。
4.教育研习:是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养与能力。教育研习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研习方式。
八、学位论文
1.导师要切实做好学位论文开题与撰写各环节的指导工作。学位论文开题应在教育实习前完成。
2.学位论文选题应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践问题。
3.学位论文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案例研究报告、课程开发方案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 2 万字。
4.论文评阅人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或教育教学研究人员。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至少3位具有副高职称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外校专家教授担任。
2.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或教育教学研究人员。
3.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序号 |
校外实践基地名称 |
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 |
1 |
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 |
邓如胜 |
2 |
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 |
孔文韬 |
3 |
广州市白云区新兴白云小学 |
罗伟仪 |
4 |
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小学 |
吴洁萍 |
5 |
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东小学 |
熊敏 |
6 |
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 |
赖剑锋 |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校外导师情况表:
序号 |
校外导师姓名 |
所在学科领域 |
职称 |
职务 |
备注 |
1 |
刘小莲 |
现代教育技术 |
中学正高级 |
区中心主任 |
|
2 |
丘志强 |
现代教育技术 |
中学副高级 |
区教研员 |
|
3 |
陈锦波 |
现代教育技术 |
中学正高级 |
区教研员 |
|
4 |
王同聚 |
现代教育技术 |
中学正高级 |
市馆研究人员 |
|
5 |
林华涛 |
现代教育技术 |
中学副高级 |
中学教师 |
|
十二、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1.《教育技术学论纲:教育技术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李龙,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2.《现代极简教育技术》,黎加厚 鲍贤清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3.《中国智能教育技术发展报告(2019-2020)》,陈向东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
4.《信息技术教育学》,胡航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5. 《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英]安东尼•塞尔登(Anthony Seldon)奥拉迪梅吉•阿比多耶,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6.《教育领域学习分析》,[美]戴维.涅米 罗伊?D.皮 博罗?萨克斯伯格 理查德?E.克拉克 主编 韩锡斌 程建钢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
7. 《融合与创新:教育信息化理论发展》,胡钦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8. 《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美)贾纳斯泽乌斯基,莫伦达 主编,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9.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版),徐福荫,李运林,胡小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10.《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郭文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1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徐福荫编著,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
12.《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张立新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13.《教育技术哲学》,颜士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14. 《媒体与学习的双重变奏:教育技术学的生成发展与国际比较研究》,桑新民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15. 《信息化教育:理念、环境、资源与应用》,王继新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14年
16.《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乔纳森•伯格曼(作者),亚伦•萨姆斯(作者),宋伟(译者),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17.《教育变革的新意义》(第4版),Michael Fullan,武云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8.《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与实践应用》,李金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19.《有效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教育传播学》(第二版),南国农,李运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2. 《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彭文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23.《移动微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吴军其,李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4. 《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林立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25.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美)索耶主编,徐晓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
26. 《学习科学与教学技术》,茅育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27. 《学习科学与技术》,江丰光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
28. 《系统化教学设计》(第六版),(美)W•迪克等著,庞维国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9. 《移动学习设计》,李青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5年
30. 《移动学习:引爆互联网学习的革命》,(美)Scott McQuiggan等著,王权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
31. 《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及其传播模式》,胡钦太,林晓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
32.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第2版),谢幼如 李克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二版),赵呈领,杨琳,刘清堂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34. 教育技术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