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 暨2025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5-23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7日,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学术年会广州大学顺利召开,会议主题为“教育强省建设背景下教育哲学的能为与何为”广东教育学会副会长廖益教授、广州大学副校长吴开俊教授、辽宁大学原党委书记周浩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秘书长余清臣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党组成员、第五届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委会理事长周峰教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凤岐教授等领导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同时,来自广州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韩山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惠州学院、嘉应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汕头大学、韶关学院、深圳大学、肇庆学院等十三所院校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新时代教育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赋能展开深入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广东教育学会伍柳亭研究员主持她介绍了与会的领导和嘉宾,并先后请广州大学副校长吴开俊教授致辞。随后,现任理事长周峰教授就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做总结报告。

广州大学副校长吴开俊教授代表广州大学致辞在致辞中,吴校长对与会来宾表示欢迎广东教育学会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向第教育哲学专委会理事会致以敬意。他表示广州大学教育学科底蕴深厚,专委会换届为广东教育哲学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期待新一届理事会能够聚焦实践、回应挑战广州大学将以大会为契机加强合作、整合资源,依托学科平台支撑教育哲学研究,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哲学专委会理事长周峰教授做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广东教育哲学专委会的三十余年历史,指出教育哲学专委会自1993年12月11日成立以来深耕实践,推教育理论研究、引领教育实践,举办百余期“教育沙龙”,并积极促进港澳台以及大湾区教育哲学的学术交流。周峰教授寄语希望新一届理事会能从哲学高度剖析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广东实践,为区域教育改革注入新思想。

开幕式后,专委会换届工作有序开展。广州大学王卫东教授宣读《关于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领导候选人的批复》,随后通过五轮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第届理事会成员与理事单位。广州大学马凤岐教授当选新任理事长。苏启敏、肖绍明、陆春萍、熊华军、文雪、周仕德、慕彦瑾、谢桂新、范远波、王彦才、吴丹英、邝红军、席长华当选副理事长苏启敏兼秘书长王天健副秘书长广州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韩山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惠州学院、嘉应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汕头大学、韶关学院、深圳大学、肇庆学院十三所院校当选为第六届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王天健等35人当选为常务理事;王时路等58人当选为理事;李华任专委会监事。

选举完成后,第五届理事长周峰教授与第六届理事长马凤岐教授上台进行新老理事长交接仪式并完成交接。

第五届与第六届理事会成员合影。

第六届理事会成员合影。

随后,新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苏启敏教授主持嘉宾致辞环节。

广东教育学会副会长廖益教授代表上级学会对教育哲学专委会换届工作顺利举行与新一届理事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在致辞中,廖益副会长强调教育哲学在教育强国战略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期待新一届理事会守正创新,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打造开放包容的研究共同体,为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来自教育哲学的理念支持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秘书长余清臣教授代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余清臣教授肯定专委会长期以来的学术贡献,指出广东省教育哲学研究长期聚焦时代议题、扎根实践,在学术思想创新方面长期走在全国前列。希望新一届专委会能需坚持问题导向、培育青年人才、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加强省域与学科协同,引领全国教育哲学学科蓬勃发展  

新任理事长马凤岐教授代表第六届理事会致辞。马凤岐教授表示,专委会将继承前五届理事会的优良传统,立足大湾区教育实践,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致力于产出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哲学成果,助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特邀专家报告环节由第六届专委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肖绍明教授主持。

辽宁大学原党委书记周浩波教授做特邀报告:《作为小众学问的教育哲学在新时代的展望》。报告中周浩波教授反思了教育哲学的学科定位。他认为,尽管教育哲学已褪去“大众显学”光环,但其作为“思想清道夫”的价值不可替代。他以《论语》《学记》为例,呼吁当代教育哲学学者立足中国经验,构建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理论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清臣教授做特邀报告:《教育哲学研究者如何做好实践专家》。余清臣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专家内涵与标准,并指出教育哲学研究者成为“专家”的必要条件。余教授指出,教育哲学研究者应提升自身的实践支持力,哲学咨询等方法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点评人周峰教授高度评价两位专家学者带来的精彩报告。周教授认为,周浩波教授以哲学的深度回应了当下教育哲学“边缘化”的处境,提出了教育哲学作为“思想清道夫”的独特价值,为学科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而余清臣教授则聚焦教育哲学的实践使命,强调哲学介入教育现场的现实路径,回应了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一线的时代要求。上午的特邀专家报告在周峰教授的精彩点评中落下帷幕。

下午进入教育哲学专委会专题报告环节,第一阶段由专委会副理事长,岭南师范学院慕彦瑾教授主持。

专委会理事长,广州大学马凤岐教授做专题报告《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报告中马凤岐教授阐述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认为其涵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人性论等内容马凤岐教授强调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应坚持实事求是与科学精神,以此助力教育发展。

专委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肖绍明教授做专题报告《出于生产劳动的教育艺术之美》报告对传统教育忽视劳动美学的现象给予反思,并援引马克思劳动美学理论,提出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应超越“技能训练”,通过媒介创新与价值重构,培育学生“具身感知生命、创造社会意义”的能力。

专委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陆春萍教授做专题报告《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以深圳大学为例》报告分析大学功能战略转向,同时基于深圳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案例,解析了由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构成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深圳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及创新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上的前沿发展


专委会副理事长,汕头大学周仕德教授对第一阶段三位学者带来的精彩报告进行了回应。周教授认为,三场报告分别从哲学基础、审美教育与高等教育实践三个维度展现了教育哲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马凤岐教授以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为核心,系统阐释了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理论支点,彰显了教育哲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根本作用。肖绍明教授则从劳动美学切入,赋予教育以审美维度与人文关怀,回应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重构问题。陆春萍教授立足深圳大学的发展实践,揭示了教育、科技与人才之间的系统关联,展现了教育哲学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教育哲学专委会专题报告环节第二阶段由专委会副理事长,韩山师范学院吴丹英副教授主持。

专委会副理事长,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席长华校长做专题报告《好的关系:学校教育发生的机制》。席校长通过理论阐释与教育叙事相结合,指出“好的关系”能激发学生信任、责任与成长,是教育发生的关键机制。报告分析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与管育关系的实践样态与建构路径,倡导从—它—你”的关系转变,强调教育应回归关怀本质,形成“有情怀、有生命力”的学校教育。

专委会副理事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邝红军博士做专题报告《作为一种哲学实践的教育》。报告提出,教育是一种哲学实践,需通过批判、建构与超越三重维度,培育“理性思辨与生命感知并重”的完整人格。邝老师认为,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超越“效率至上”的工具主义,回归哲学实践的本质

华南师范大学刘磊明副教授对两位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回应。刘老师认为,席长华校长以鲜活的教育叙事展现了教育实践中“关系性”的深刻力量,凸显了教育不应仅是知识传授的技术过程,更应是情感联结与人格塑造的生命过程;邝红军博士则从哲学高度揭示了教育的本体价值,提醒我们教育改革不应被工具理性所裹挟,而应重建其作为“哲学实践”的精神追求。刘老师指出,两位报告人从不同路径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议题——教育的意义何在。他强调,唯有在关怀与反思中重构教育的存在方式,才能真正回应时代对教育的深层诉求,也为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思想空间。

最后,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广州大学苏启敏教授作闭幕致辞。苏教授指出,本次前来参会的会员来自广东省不同地市,既有高等教育的专家学者,也有基础教育的优秀管理者。充分彰显了专委会成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也充分彰显了与会专家代表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学术魅力。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背景下,如何真正让教育哲学研究走向实践、走向世界,发出自己的最强音。这是专委会新一届理事会亟待思考和探索的核心命题。应以本次学术会议为契机,重新审视教育哲学在性质、价值、方法等方面的未来走向,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充分发挥专委会成员的集体力量,提供教育哲学研究领域的中国经验、广东智慧。


(苏启敏 王天健 供稿)



下一条:教育学院召开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布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