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2023年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23-11-17    浏览次数:

11月4-5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2023年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议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主办、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相聚于秋高气爽的羊城,共赴学术盛会。本次会议的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达9000余人次。

3AA80 34AC1

3962D 3BC72

图1 主会场致辞

在开幕式中,三位嘉宾的致辞表达了对于会议顺利召开的美好期许,也正式拉开了本次会议的序幕。会议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王坤庆教授主持。

广州大学副校长吴开俊介绍了广州大学的办学传统、广州大学教育学学科的历史,以及在十四五期间广州大学打造的“2+5”学科交叉与科研创新平台,其中一个平台就是大数据/认知科学与智慧教育交叉创新平台。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凤岐首先表达了本次会议的召开离不开大家对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科的支持,并谈到对于价值观的讨论一直是教育哲学的核心主题,每个人都在实践自己的教育哲学,由于价值观的分歧而有所不同,对于价值观的讨论有助于弥合这种分歧,促进自身对于教育价值观的启发。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理事长石中英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向会议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教育学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教育哲学学科的建设工作,批准成立教育哲学研究分会,彰显了中国教育学会对教育哲学事业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此次论坛聚焦教育价值观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价值观问题,多次对教育功利化等问题进行过深刻批评,反复重申立德树人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和评价教育工作质量高低好坏的根本价值标准,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价值方向。他希望广大教育哲学同仁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价值论述,扎根中国教育实践,深入开展教育价值观的哲学研究,开放交流,凝聚共识,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1月4日上午的研讨会分为两场。上半场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于伟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在题为《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本质特征和合理性关系建构》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内在与外在价值是以教育本质的价值是否内化为教育主体内心来界定的价值,并谈到教育主体内心追求的教育活动之中和之外的“好”的教育价值都是教育内在价值,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来使知识充分全面转化为德行和能力发展,同时优化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需要消除教育功利化和外在价值。评论人苏州科技大学金生鈜教授对教育内外价值的区分以及好价值的提出有所质疑。

BAF01

3543C 391AF

图2

江苏师范大学高伟教授在题为《教育价值分析的“中国方法论”》的报告中,提到教育价值分析的传统逻辑存在形而上学—神的逻辑、历史—经验的逻辑和生活—实践的逻辑三种范式,并提出中国教育价值分析必须建立价值分析坐标,中国教育价值需要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价值、国家价值、文明价值的坐标系中获得定位,同时也论述了“中国教育”价值已被涵摄于“中国”教育价值之中。评论人湖州师范学院教授舒志定认为,教育哲学的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如何传播的,这样一个逻辑和方法论体系,是比较薄弱的。

3377D 38291

图3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马凤岐教授在题为《教育学的立场》的报告中,从不同学科对于“双减问题”的讨论中探索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学的立场,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进一步来说,学习者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这是教育学的人民立场。评论人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需要保持“度”,如物质生活的丰富。

371C0 2F186

图4

下半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教授主持。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这是一个永恒且具有时代性的问题。西南大学教授么加利在题为《智能化时代知识价值观的异化及重塑》的报告中谈到智能时代知识观异化是不容忽视且尴尬的教育问题,表现为诱发研究生教育危机、毒害研究生研究风气以及导致知识精英空壳化等负效应,谈到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知识观的应然追求,并分析了研究生群体知识观异化的原因,如知识本质观的黑白颠倒、知识价值观的买椟还珠以及知识功能观的南辕北辙。评论人浙江师范大学李润洲教授对于当下研究生群体仍是抱有很高的期待。

3F9A4

440C9 4700A

图5

东北师范大学王澍教授在题为《论人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的报告中,从基本价值观念的认同与共识的形成和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形成“斗争”的结果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类基本价值观何以可能,并提出人类教育基本价值观是由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安全、教育自由、教育繁荣等价值观构成,提到不同价值观之间存在互补、冲突的关系。评论人广州大学苏启敏教授分析了观念和概念的不同,并提出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是基本的。会场也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用教育的基本价值观而不用核心价值观等概念。

3D11D 3592E

图6

北京师范大学王熙副教授在题为《致力于公共福祉的品格教育?——反思英国品格教育的公共性》的报告中,从品格教育的政策类文本梳理中分析了英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及其价值争议,将公共性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方面,支持者认为品格教育若只重视个体私德是不公允的,并认为品格教育被赋予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和推动社会公正的使命;批评者认为品格教育能否帮助学生直视政问题有所质疑等,最后研究认为公共性是指社会关系中那种“为公”的属性以及强调人的主体性。评论人华中科技大学朱新卓教授谈到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特别是公民素养和个体德性、软能力和硬效果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3CA11 15305

图7

11月4日下午的研讨会分为两场。上半场会议由沈阳师范大学迟艳杰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在题为《兴发:一个教育学的中国概念》的报告中,从分析中国教育学的内涵引出回到教育的“中国问题”,提出兴发概念的古典意涵,从孔子、王阳明和王夫之等人的角度论述了兴发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提到兴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于伟教授谈到兴发这个教育概念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石中英教授提问,兴作为一个审美体验,但是否同时兼有认知经验和审美经验、道德经验等维度。

5786A

CA4ED 4038E

图8

陕西师范大学张旸教授在《杜威的价值发生论及其对研究教育价值发生的启示》的报告中,从回归经典的角度,提到价值发生论是杜威价值论研究的核心,分析了价值发生需要具备时空情境、交互关系、变化与不确定性以及事实与科学知识等条件,提到价值发生存在好与正当、珍视与鉴定、情感与理智、手段与目的、过程与后果等辩证关系,同时谈到杜威价值发生论对研究教育价值发生的多重角度启示。评论人北京师范大学余清臣教授从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来思考价值产生的现象和意义。

40812 3F294

图9

首都师范大学朱晓宏教授在《教师的价值引领:从志向到行动——基于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理论视域》的报告中,谈到五育融合、五育并举、价值观教育等取决于教师的抉择,论述了价值、志向与行动等舍勒的基本观点,来分析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之志,这也是师道的价值内涵,由此教师的价值偏好构成了学生的为人之道。评论人辽宁师范大学刘磊教授提出问题,教师构建学校的价值秩序是如何发生的。

446F0 30D5D

图10

下半场会议由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薛忠祥副教授在《被education束缚的育本体和育本身价值的自我解放》的报告中,谈到汉语言中“育”是一本体过程,分析“育本体”的结构,英语的education是一柄双刃剑,在于受过教育的和未受过教育的两者的分野,这也导致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教育强国梦的育相关价值而忽视育本身价值,因此我们需要走出教学之育的束缚,让育本体引领教学。评论人苏州大学曹永国教授认为这个报告让人重新思考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以及学校教育能否给学生提供信息基础做出价值选择。

529F3

3C7EF D3A76

图11

四川师范大学郑富兴教授在《走向自由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的社会评价与概念重构》的报告中,提到社会评价主要指家长和教师们的劳动观念,这也是劳动观念分歧背后的前提依据,由此重新提出自由劳动教育的概念,这种自由劳动教育具有时代价值来自于自由教育传统具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等方面,并提出这个概念可以从传统自由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学和德国文化教育学中得以重构。评论人华南师范大学肖绍明教授提到需要反思劳动成为教育的条件,该报告中体现了劳动教育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

3CF9C 3B4E2

图12

华东师范大学王占魁副教授在《论中国国民教养的现代化》的报告中,首先思考了教养与学养的区别,谈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近代教育缓慢的问题,这源自于智育发展的薄弱,然而被解释为一个曼妙的误会——强大的伦理传统,并提到中国传统教养的模范——君子,只有德育之维度,而缺乏智育与体育,然而智育对于德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性,如马克思的大学教养。评论人华中师范大学岳伟教授提出疑惑:中国国民教养注重道德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如何开民智是教育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295BA 39E2F

图13

11月5日上午的会议主要围绕4个主题进行分组讨论。第一小组围绕教育价值观的基础理论开展研讨,由东北师范大学王澍教授主持,与会学者既有关于教育前提性问题即人性的规定性的探寻,也有关于教育场域中行动者的现实关注,如基于教育价值积极虚无主义审视人性,如何认识教育中的身体;既关注教育价值的形而上学意蕴,如对教育价值的知识论与教育美学的思考,也关注教育价值之现实表现及其异化,如对教育焦虑的探讨;既有基于大历史观的整体性教育文明叙事,也有基于微观视角的对高等院校知识生产范式的思考。

4D4E7 55990

14 第一小组现场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王熙教授提出思考:价值观应该提供怎样的眼光看待教育?我们的教育过于偏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但缺少实用性的美,而这也应是一种好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面向不确定的儿童的生命,就应尊重生命本身。美学中有身体的位置,所以教育中也应有身体的位置。但教育中缺乏美的自由,如何理解美和用美的眼光看待身体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问题。江西师范大学李帆老师尝试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教育焦虑,他认为焦虑具有普遍性、多样性。把教育作为一种价值现象来看的话,教育焦虑具有不确定性、目的论取向,教育焦虑产生的原因在于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以及人们面对教育不确定性风险的不知所措。湖北大学方红副教授认为,教育提供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应该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问题。知识的生产、选择、组织、传授和学习都应该受到教育的关注。知识是由特定的主体来选择、评价、传播,因而知识具有个人性、相对性,任何脱离主体来谈教育知识的价值都是不足的。

北京师范大学魏柳英副教授认为我们应该表达对教育知识生产的关怀。通过中外比较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的学科范式,即基础教育交叉学科范式与自主教育学类子学科范式,运用这两种范式揭示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学科建设制度以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大学、师范大学制度建设的依据,审视了各类大学知识生产的优缺点。广西师范大学刘远杰副教授指出,现代历史大转型进程中,中国教育文明迈向了现代化重塑新方向,并迎来的三大历史机遇,在此进程中也逐渐创新凝结出中国教育文明的基本方向,主要表现为服务国家、人民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国家教育价值秩序构建,现代道德知识为中心、多元知识形态交叠共生的国家教育知识秩序构建,疆域为坐标、多重空间开放融合的国家教育空间秩序构建。华南师范大学肖绍明教授做了教育价值虚无主义的人性探寻。他致力于从巴迪欧虚空存在论视角,探寻教育价值积极虚无主义所蕴含的积极人性意义。首先,教育价值积极虚无主义蕴含着生命、实存、真理等人性解放的意义;其次,教育价值积极虚无主义中“虚无”的否定内涵具有人性创生的意义;最后,教育价值积极虚无主义蕴含着接受真理教育的真理伦理学,它忠诚于教育事件,重塑特定的、现实的教育主体,它包括爱、艺术、政治和哲学的真理过程中遵循严格、普遍、超越的人性价值。在结尾处,石中英理事长对学会学者的研究表示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认为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讨论。

第二小组由浙江师范大学李润洲教授主持,讨论的主题是中外历史上教师价值观的重要思潮。与会人员从功利化、短视化这一现象出发,围绕教、学、育的词源讨论,古今中外的教、学、育的发展,教育本体、至善观、学生的自我、学生主体性、解放性和自由全面发展以及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反思等很多方面进行热烈讨论并作出了总结。

4B7C8 99404

15小组现场讨论

清华大学盛小敏助理研究员提到,教育价值观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有社会形态的教育有一点是共同的:教育就是使个体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人的认识能力、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其最终目的仍是赋予个体生存的本领。清华大学博士生董玉雪认为心理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不能以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也不能将教育看作两者的折衷。从杜威教育思想中对儿童多种角色的表述出发,系统分析不同情境下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理解。彭蕾提到国际领域的4C、5C是21世纪人才培养模型。如果国内教育谈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是否也可以有相对应的模型,以及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追求的标准,即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是否可以有具体的量化的标准这一问题。

第三小组由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主持,讨论的主题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汇报人聚焦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维度,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议题,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教育的改革与讨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当代的也是未来的,最终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51B9A 28F0A

16 第三小组现场讨论

杭州师范大学高振宇教授通过对倾听概念的东西方文化的词源学分析,揭示童年哲学中倾听的本质和内涵,进一步解构传统西方哲学中的“视觉隐喻”或“视觉中心主义”传统,最后着重讨论实践中我们如何去重建与儿童的倾听关系,我们需要遵循的行动框架、基本原则以及伦理态度,并且阐明可应用的倾听方法与策略。江苏大学王佳佳教授认为当前学生作业公示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多困境,对此我们需要重构作业理念,转变相关群体作业观,强化专业支持,提升学生作业公示制度的内涵品质,建构教育生态体系,合力发挥学生作业公示制度的功用。广州大学博士生李荣华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对“教育家型校长”的概念做了深度解构。他从纵向历史方位、横向现实地位、改革实践场位三个维度来探讨“位”;从校长要成为教育发展的领导者、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教育力量的协同者和教育文化的捍卫者五个维度来阐释“为”。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童心提到,艺术审美教育的任务,其关键就是帮助儿童通过艺术作品开启感知和想象力,创造人生的意义,建构并重组与他人共在的自由的世界。我们教育者应当积极投身于让生命投入艺术作品的教育行动,返回儿童的生活世界,守护并提升儿童的鉴赏力,交流拓展儿童对世界的审美理解,让儿童成为自己。清华大学博士生张先璐提到,当前我国大学教学评价实践存在对审美价值向度重视不足的问题,之后提到这个问题的表征涉及多个方面,揭示了这个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实践原则,最后提出了凸显大学教学评价中的审美价值的具体建构路径。

第四小组以“教育实践中教育价值观冲突及其解决”为议题展开了精彩激烈的讨论,本次分组讨论由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主持,主要探讨了普通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职业教育领域的职普融通问题,以及家校合作视域中的教育价值观的冲突。

53F07 42365

17 第四小组现场讨论

当前教育中存在着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问题,学者们经过一番讨论,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1)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过于强调男女差异的思维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弱化性别标签,强调智慧、勇敢、关心、担当等男性与女性都应拥有的美好品质;(3)完整的人是兼备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品质(气质)与女性品质的,所以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人的解放,或者说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应弱化性别的差异性,以何种准则进行教育管理则需要进一步探索。

此外,刘良华教授抛出了问题:“普职分离还是普职融合?”“普杜之争”值得我们深究与思考。河南师范大学李醒东教授提到:“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提倡较好,但在落实中却显得不尽人意。因为在社会看来,职业教育仍是一种‘层次’而不是‘类型’。”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职业教育是必要的,但优质的职业教育必须是“高配置”的:(1)本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高;(2)产教融合水平高;(3)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水平高。如果职业教育在整体上能够保证良好的就业前景,将有助于扭转社会观念,职普融通自然会摆脱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单向奔赴”。

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教授提到:大部分家长并非教育学出身,各种专家、社会朋友的观点各异,家长的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智的,但也总是摇摆不定的。首都师范大学朱晓宏教授作了回应:很多同事,在学校是教授和专家,而回到家在自己孩子面前就不是专家了,显得比较苍白。以一种旁观者或比较超越的视角来看,这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会因为情境、角色而有所不同。

最后,邹红军、盛小敏、高振宇、陈俊源四位老师分别代表四个小组对分组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汇报。

2AC43

18 4位分组汇报人汇报

闭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余清臣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深刻的、前沿的、成果丰厚的研讨会。一是体现了继承与创新,在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触及了教育的基本价值问题;二是具有深度,相关观点、方法的交流和碰撞中蕴含着深刻的思维,以及对问题的基本要素、基本追求的深入剖析;三是凸显了教育哲学服务于教育实践发展的方式的独特性,教育哲学做的是“上得去”的研究,体现着教育哲学研究的学问性和思想性。

77B77

19 余清臣教授总结

最后,余清臣教授对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为本次大会举办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下一届会议的主办方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诚邀各位学者明年齐聚江苏镇江再次参与学术盛会。

上一条: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聚焦大单元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心学术讲座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