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教授访问我院,为我院广大师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在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文逸楼309会议室举行。院长刘晖教授致欢迎词,并代表教育学院赠送纪念品。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培育对教育实践的高位目光与普遍视野”。讲座伊始,余教授指出选题的缘由及意义。讲座的主题为“培育对教育实践的高位目光与普遍视野”。对于“培育”一词,余教授认为或许可用“修炼”,英文为self-cultivate,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实践具有目光和视野,并非一朝一夕可得,而需要在一系列现象、事情中得到训练。通过提出一些人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无法伪装”和“伪装”的看法,证明教育实践中高位目光的重要性。对于实践者而言,如何把百战不挠的高位情怀整变为现实的教育力量,如何把具体的方法或手段与环境与具体的事,有机地对应起来,并随着这些事的变化而变化,进而转变为实践。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要求实践者需要具体的手段或方法,还需要敏捷的动态行动机能。对此,一个教育实践者在他的实践中能够修炼出来,从而能够把实践看成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者的生活事件,深刻地影响他自己所处的实践世界。
余教授紧接着开始介绍所讲主题的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余教授对现实教育实践的研究做了总结,从历史发展来看,对教育实践的认识有两种基本类型,即日常的观察和体验,以及专门的研究。从专门研究现实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来看,目前主要形成了教育科学认识传统、教育解释论认识传统和现象学教育学认识传统。由此余教授引出第二部分的主讲内容,追求对现实教育实践进行更高位而不简化的认识,建构“教育实践的哲学”。在目标的定位上,需要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得到什么,指出对现实教育实践的各种已有认识,实际上就是不断“超越我们片面的、局限的视角”,通过聚集广阔的思想认识资源,以及反思获得同时包括教育实践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整体性理解,从而达到对现实教育实践的“高位的目光”和“普遍性的视野”。在第三部分,余教授指出“教育实践的哲学”在教育实践这种动态系统的要素分析上主要有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和行为要素,并使用人性、时间、空间、影响力、策略、伦理等概念。那么“教育实践哲学”如何推进研究和学习呢?余教授提出“教育实践的哲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首先要尽可能占有关于教育实践或特定教育实践要素的多样化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各种认识进行批判性思维分析,譬如对教育实践的多样认识进行八大思维元素分析。在第四部分,余教授介绍了《教育实践的哲学》这本书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思辨研究,在于教育思辨研究可以吸收教育量化研究和教育质性研究的成果来改善自身,并通过修炼通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由的想象力,建构精到的概念体系以及积累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经验实现其精髓和要旨。
最后,讲座在师生互动中圆满结束。苏启敏教授代表此次讲座的主办方致闭幕辞,与余教授以及参加讲座的老师进行合影留念。
通讯员:陶燕琴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