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19日,由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四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实证研究:方法与视野”论坛成功举办。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聚焦学前教育实证研究方法,旨在共同推动当前我国新时期学前教育学学科的未来发展。
我校教育学院刘晖院长做领导讲话,他强调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近年来学术成果颇丰,学前教育系也在叶平枝教授与周燕教授的带领下不断进步,学科成果越来越丰富,同时寄语四校联合实证会议圆满举办。
学前教育系叶平枝教授、周燕教授、陈穗清博士、张丽敏博士、赵景辉博士以及林朝湃、洪浩才、丘苑、王茜等同学进行大会主题发言,周丹丹博士及夏雨璇、洪浩才等9位在读和毕业的同学做了“激励性评价和疫情实证研究”的分会场发言。
叶平枝教授担任18号下午广州大学的大会主持和19号东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分论坛点评嘉宾。我院数十位学前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广州市名园长培训班学员全程参与。
此次论坛设置了4场主会场发言和10场平行分论坛,110人次进行了主题报告,内容涉及疫情背景下的幼儿实证、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发展、量化研究方法运用与技术、质性研究编码与田野调查等多个研究方向。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都设置了线下会议现场。(见下图)
(东北师大现场)
(西南大学现场)
(广州大学线上分论坛)
18日下午,在广州大学的大会专场发言中,张丽敏老师做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焦虑的关系:家庭因素的中介和疫情因素的调节》的主题发言,分享了疫情背景下家庭对幼儿焦虑的影响机制;林朝湃则在大会上分享了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分析,探讨了隔离天数对幼儿睡眠和情绪的影响特点;陈穗清团队针对不同言语习惯的幼儿,其心理理论能力的特点进行了报告,为相关理论提供了实证信息。接着,叶平枝教授与丘苑分享了题为《托育机构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当前托幼服务质量的保障提供了支持。接下来,赵景辉针对疫情期间幼儿园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展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周燕教授则分享其在农村地区对教师专业生活开展的一项田野研究,为农村保教质量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线信息。洪浩才基于一项个案研究,对0-6岁幼儿家长在疫情期间的心理调适进行了分析,丰富了疫情期间的家庭功能研究。最后,王茜利用潜类别分析技术,对疫情期间幼儿睡眠习惯与屏幕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9日上午,由我院博士后周丹丹老师、硕士毕业生王朝蓉、孟斯宇、胡景琳、赵一锦、罗凯琪、何宇惠、王茜,在读硕士研究生夏雨璇、连崇燕等同学进行了广州大学的专场分论坛主题发言,内容涉及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以及儿童的发展、激励性评价行为与幼儿发展、激励性评价行为与教师的发展、教育研究伦理的人文关怀等。广州大学专场由研究生林朝湃与夏雨璇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严仲连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邱学青教授担任点评专家。两位教授积极肯定了我院师生的研究问题和方法运用,指出在研究设计与结论分析中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所在,同时亦给予了中肯的反馈意见。严仲连教授总结指出,疫情期间的儿童实证研究具有时效性,数据也能为家庭教育提供建议,而激励性评价的课题研究也具有系统性,对于教师与幼儿的发展都具备数据说服力。邱学青教授则提出激励性评价研究的选题能真正让理论落到教学实践中,是能帮助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研究,关注师幼群体的心理发展健康。而疫情期间的数据则反映课题组对于家庭心理系统的关注,为家庭与社会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建议。
19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严仲连教授代表四校联合单位作论坛闭幕总结,我院学前教育学研究生林朝湃和夏雨璇作为学生代表进行了总结发言。林朝湃同学表达了年轻学子的心声,感言四校的实证会议让新一辈研究者了解到了许多前沿的方法以及与科研工作相关联的理论视角,这些报告也鞭策着我们要不断进取,开阔视野,多与同学、专家交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为将来的科研工作贡献坚实的一份力。夏雨璇同学的总结声情并茂,激动地将本次四校联合举办的实证会议描述为一场学术盛宴,无论是研究选题,研究方法都开拓了研究的思路与视角,同时感悟到2020年的不平凡来自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青年研究生在未来更加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论坛组委会对分论坛汇报的百余篇论文经过筛选与评审,最终评选出70余篇优秀学术论文,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我校14位博士生与研究生(包含博士后、已毕业学生与在校生)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与二等奖。
(撰写人:夏雨璇、林朝湃/审稿人:叶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