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10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承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编缉部、西北师范大学《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联合协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跨文化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三寓宾馆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大会主席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晖教授主持。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晖教授主持开幕式
国家民委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教授、广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强同志、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长滕星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万明钢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里斯托弗·武尔夫教授 (Christoph Wulf)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郑新蓉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王枬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苏德毕力格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和南开大学袁同凯教授等出席了大会,来自全国各高校、教科院所及教育期刊杂志社等,共计120家单位35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广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强同志致辞
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教授致辞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长滕星教授做工作报告
为提高我国教育人类学科学研究水平,本次大会特别设立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旨在表彰在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就的青年研究者。经12位分会场评议人的推荐以及6位评审专家的终审,在105篇报告论文中最终选出12篇论文荣获教育人类学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其中获得一等奖共计两名,分别是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生张静和内蒙古大学的博士生娜荷芽;获得 二等奖的共计四名,分别是来自中山大学的博士生严哲、新疆师范大学的博士生韩铁刚广州大学的博士生杨新宇、和广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潘美宏;获得三等奖的共计6名,分别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李卉萌、西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生严红霞、中山大学的硕士生赵杰翔、中央民族大学的硕士生刘倩、广州大学的硕士生黄琪琪和西藏民族大学的硕士生曹玥。

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为本届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西北师范大学万明钢教授为本届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为本届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此次盛会还进行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工作交接仪式,由广西师范大学的王枬教授主持并宣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新任理事长 为西北师范大学的万明钢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长滕星教授正式将会章传给新任理事长万明钢教授。随后,新任理事长万明钢教授发表了讲话,并宣布2021年的第五届学术年会将在吉林省的延边大学召开。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工作交接仪式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新任理事长万明钢教授发表讲话
第五届年会举办单位延边大学的严秀英教授发言
本次会议共有24个大会主题报告和六个分会场论坛,包括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里斯托弗·武尔夫 (Christoph Wulf)教授在内的国内外24位知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本次研讨会安排了“教育人类学学科本体论研究”、“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与教育研究”、“文化 与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内外双语教育研究”和“跨文化心理与教育研究”六个分会场论坛进行学术交流。
2019年11月9日的大会主题报告在广州三寓宾馆会议中心南门四楼锦辉厅举行,大会主题报告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丁月牙研究员、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金志远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欧阳护华教授担任评议人,具体报告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位报告人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武尔夫教授 (Christoph Wulf),报告主题为“Anthropology in the Anthropocsene:Its importance for Education”。他认为在“人类志”必须要考虑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情况,他提出“人类志”中对同质化的追求与对文化差异的欣赏两个冲突趋向以及进化人格化、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四个重要范式,为教育人类学学科的理论建构补充了独特思路。最后他总结到教育人类学是跨学科科学,需要综合考虑人的认知、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来研究。
第二位报告人是西北师范大学的万明纲教授,报告主题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个体建构”。针对全体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才能根植于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民族认同发展中,如何才能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有效地培养,他认为民族认同的发展应该由近及远、由认异到认同,由表及里,由接触欣赏到包容。民族认同、主流文化认同、意识形态认同、政治制度认同、国家认同应该是一个同心圆,民族认同处在这个圆的中心,我们所有的社会认同都是从这个中心开始的。

第三位报告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新蓉教授,报告主题为 “我国贫困地区学生发展及教师现状”。她认为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发展问题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健全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补充和扩大机制;关注越来越多的女性教师,关注日渐年轻化的教师队伍;重视贫困地区的理科学习成绩的提升;进一步关注村小教学点(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活用教育资源,减少无用配置;改进和完善教育援助方式。

第四位报告人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报告主题为“从“教育基本理论”到“教育人类学”。他认为,“教育基本理论”有助于形成基于原点、回到原点的思考方式,为教育人类学思想奠基。无论哪个时代,不论何种“教育人类学”,始终需要自己的“基本理论”,也需要“教育基本理论”,将其纳入到教育人类学的宏伟大厦之中,成为其不可动摇的始基。以“教育基本理论”的方式,踏上“教育人类学”之路。
第五位报告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沈红研究员,报告主题为“ 民族文字的空间流动与社会跨越——基于石门坎苗文变迁的分析“。她认为,数码时代民族文字的空间压力是全方位的。维护民族文字的所有权、选择权和发展权,更多归还母语者,需要智慧与担当。历史与现实的压力,利益博弈,虚拟空间的风险,都是民族文字的成长经受的考验。寻求突围跨越,并非权利悖论,它本身即是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六位报告人是中央民族大学的苏德毕力格教授,报告主题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他阐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族教育的成就和体验和民族教育成立70周年民族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同时还谈到新时代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的特征和内涵以及机遇和挑战。他认为国家通用语言依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语言,少数民族是各民族的交际语言,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实施双语教育就是在学好国家统一语言的基础上,传承保护好各民族的语言。

第七位报告人是云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报告主题为“课堂教学研究中的深描与解释方法”。他主要讲述了关于人类学方法的运用,表明要发现课堂研究中追踪教学活动产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背后所包含的意义,深描和解释的研究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他认为研究者在进入现场后,置身于故事发生的地方会形成“现场文本”,“深描”正是一种现场文本的表现方式,而把这种“现场文本”转化为“研究文本”使其经验呈现出意义,实际就是“解释”的过程。

第八位报告人是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报告主题为“姚丽的生存境遇—城镇化背景下一名女教师的叙事研究”。她以一名出生于农村、大学毕业后到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任教不足两年的年轻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该名女教师体验了城镇化带来的“无根”状态,也经历了新教师成长的“蜕变”过程,但更要的是,女教师意识的“觉醒”为姚丽开启了追求独立和自主发展的生命自觉的人生的教师职业历程。


第九位报告人是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报告主题为“教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他简要介绍了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及其学术制度化和“教学化”的过程以及教育人类学中研究文化多样性的新学科和超学科方式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接着,他主要对教育人类学中超学科范式的孕育,神经病理学与体质人类学、女性主义人类学和超学科哲学三个经典研究及其意义,以及育人类学的超学科范式的新内涵进行了阐述。
第十位报告人是南开大学的袁同凯教授,报告题目为“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理论建构的尝试性探索——基于学校教育与认同研究的分析与思考”。他认为,基于学校教育与认同的理论在反思与挑战中实现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树立学科范式意识拓展理论视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核心概念与元问题探究及注重理论与方法的匹配。他提出,要把教育民族志作为支撑本土理论的生命之源,教育民族志研究是基础也是核心,需立足本土对已有理论加以比较批判反思,以民族志研究支撑理论反思与发展、实现理论对话。
第十一位报告人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孙杰远教授,报告主题为“70年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他首先介绍了70年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政策沿革和发展成就,并对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四个经验模式进行了总结:1.前提性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引领和保障民族基础教育事业发展;2.导向性经验:注重因地制宜,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实际需求;3.功能性经验:构建文化共生场域,传承和创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4.根本性经验: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二位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积家教授,报告主题为“语言接触影响族群认知——来自柯尔克孜族的证据”。通过柯尔克孜族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他发现语言不影响族群分类,但影响族群架构;族人对积极词的加工无影响效果,对消极词的加工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效果;语言接触不会增加族群偏爱,但会增加族群偏见。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可以也应该学习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

第十三位报告人是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院李红婷研究员,报告主题为“交换理论视角下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湖南D县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探索”。她认为D县“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出现,是源于县域范围内对现有教育管理体制及现有组织架构出现危机及挑战后的主动改革及有效探索,是县域范围内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外溢”,也是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深化城乡共建的有效载体,其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第十四位报告人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容中逵教授,报告主题为“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历时态与共时态——基于颐村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他认为自晚清至今的中国乡村教育变迁在历时态上主要表现为:1.家庭教养主体由广泛转向狭小,教养意识与责任由自觉自主转向相对依赖推卸,教养内容由德行转向智识,教养方式由严格严厉转向宽容甚至溺爱;2.学校教学布点由大变小,传统师道由强变弱,教学内容由土变洋,教学形式由多变一;3.社会教化由具有明确主体承载性转向无主体承载性,教化内容由高度统一性转向多元分离性、教化功能由相对强化性转向削弱乃至丧失性。在共时态上则表现为:1.清一代家庭、学校、村落教育的同质同构性;2.民国时期家庭、学校、村落 教育的间质离构性;3.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间家庭、学校、村落教育的同质分构性;4.改革开放后家庭、学校、村落教育的异质异构性。

第十五位报告人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欧阳护华教授,报告主题为“私下拜师”——教师实践性知识学习的本土化路径探索”。他认为我国学校单位实践共同体中的实践性知识具有高语境性和缄默性,其流传遵循等级次序,并遵循公开场合维护等级面子、私下场合交换信息探索真相的功能约定。通过人情互报和口碑考量,“拜师”实现了私下交换中的公平和安全。本路径是对现行官方组织的教师发展模式的一种补充,也是在国际学术界讲出教师发展的中国话语的一个探索。

第十六位报告人是西南大学的吴晓蓉教授,报告主题为“乡村教师生命质量的人文关怀与价值重塑”。她认为在当下社会,乡村教师一边被捧上神坛,另一方面却不断遭遇边缘化,社会地位迅速下降,沦为“边缘化的打工者”,乡村教师整体生存状态堪忧,生命质量亟待提升。身兼数职是许多乡村教师的生活现状,建议通过完善教育立法,保障教师基本生存权利;为乡村教师“减负”,焕发自为自觉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教师灵魂有归处,精神有家园;让乡村教师拥有话语权,满足教师多样适切的个体需求等途径改善乡村教师生存状态,藉此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振兴乡村教育,践行振兴乡村的宏大诉求。
第十七位报告人是青海民族大学的李子华教授,报告主题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时代转型和路向创新”。他提出了三个创新路向:1.切实推动教育研究观念的创新;2.切实推动教育研究对象的创新;3.实现教育研究范式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论的提出,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中国教育人类学如何紧紧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努力构建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学科体系,推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科学化,使其真正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高端智库,这是教育人类学解决学科发展问题和提升学科品质的路径,也是目的。
第十八位报告人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刘晖教授,报告主题为“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沦陷区高等教育中的日本‘话语’渗透研究”。他从1927~1945年中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和1942年、1943年汪伪统治区(中国东部)专科以上各学校等数据探讨沦陷区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并深入探讨了日本“话语”渗透沦陷区高等教育的方式,及其对沦陷区政府、社会、中国文化生态、中国人个体发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

第十九位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刘谦副教授,报告题目为“‘寒门出贵子’的理论再探究——聚焦学业过程与教育情境”。他针对“寒门出贵子”的社会现象,以当代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情境为例,从理论上讨论目前中国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存在哪些促进相对弱势群体实现学业优异的可能性。在此提出教育愿望、考试机制、家族资源、科技力量四个维度。他认为,这四个维度蕴含在以随迁子女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生活世界中,成为支撑弱势群体克服学业过程困境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机制。
第二十位报告人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崔英锦教授,报告主题为“东北散居区朝鲜族双语教育生态格局变迁研究”。她认为民汉双语教育具有双语教育是多民族、多语种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特征,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生存发展,在提高各民族素质及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朝汉双语教育应立足于民族生态环境,发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工具作用,不仅要“民汉兼通”,还要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第二十一位报告人是青海师范大学的李晓华教授,报告题目为“民族地区学习化课程:为何与何为”。他从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提出学习化课程与民族文化的关联,并对以下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1. 民族地区课程实施的现状要求、民族地区学习化课程的提出和构建价值;2.在“学习”意识觉醒的时代,民族文化兼容并蓄与民族教育发展提升,民族地区学习化课程的意蕴;3.学习化课程与民族文化的砥砺融合;4.民族地区学习化课程建构的现实路径,包括民族经验中心课程建构,民族学生中心课程建构,民族活动中心课程建构这三个方面。

第二十二位报告人是中南民族大学康翠萍教授,报告题目为“从‘补偿’到‘优先’: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政策价值取向考察”。她认为,在实施优先发展政策进程中,一是要从理论上重新建构政策体系,以便为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提供合理的学理依据;二是要从法律上确立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出台“基本法”同时对已成熟或被普遍认同的民族教育政策,尽快尽早以条文形式定型化,保证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的法律效力;三是要从实践上选择切合少数民族地域特点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际的优先发展政策方案及模式,避免政策内容的内地趋同化现象,从而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第二十三位报告人是首都师范大学樊秀丽教授,报告主题为“权力·利益驱动下的师德表象——基于北京市5所学校教育活动的田野调查”。她从权力与利益的视角入手,发现在学校场域中,教师作为独立的权力和价值主体,存在着公权与私权的相互博弈现象,在利益的驱动下,权力发生异化,导致部分教师违反师德的行为时有发生。她认为利益作为师德的基础,也是权力发生异化的诱因,依靠良好的师德可对权力实施有效的制约,良好的师德建设,要在学校场域内形成师德、权力与利益间的平衡机制,使这三者相互制约,协调发展。
第二十四位报告人是延边大学的严秀英教授,报告题目为“跨境流动青少年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她主要对跨境流动青少年文化适应与心理场域以及跨境流动青少年的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中韩跨境流动朝鲜族中学生心理资本的维度自信和乐观能显著正向预测生活质量水平,跨境流动青少年发自内心的认同是超越身份的真挚。多元文化教育是提升跨境流动青少年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基础,建议建立跨境流动中学生早期适应的机构尤为重要,做好跨境流动学生在学龄期出现的教育空白期的衔接工作。

11月10日上午,在三寓宾馆骏晖楼同时举行了六个分论坛的论文报告,围绕“教育人类学学科本体论研究”、“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与教育研究”、“文化与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内外双语教育研究”和“跨文化心理与教育研究”等主题,共计105位报告人上台展开了精彩分享,南开大学的朱健刚教授、西北范大学的万明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王彦教授、青海师范大学陈爱民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韩铁刚博士生和大理大学杨新宇副教授等六位专家学者对六个分会场的论文报告进行了总结发言。
第一分会场:教育人类学学科本体论研究主题报告现场

南开大学的朱健刚教授对第一分会场论文报告进行总结
第二分会场: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与教育研究主题报告现场
西北范大学的万明钢教授对第二分会场论文报告进行总结
第三分会场:文化与教育研究主题报告现场
广西师范大学王彦教授对第三分会场论文报告进行总结

第四分会场:教师教育的人类学研究主题论文报告现场
青海师范大学陈爱民副教授对第四分会场论文报告进行总结
第五分会场:国内外双语教育研究主题论文报告现场
新疆师范大学韩铁刚博士生对第五分会场论文报告进行总结
第六分会场:跨文化心理与教育研究主题论文报告现场
大理大学杨新宇副教授对第五分会场论文报告进行总结
2019年11月1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来自全国各高校、教科院所及教育期刊杂志社等,共计120家单位350余名学者在美丽的花城广州欢聚一堂,在主会场和6个分会场发表了近140场学术报告,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人类学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最后,本届大会主席刘晖教授宣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年会在广州圆满闭幕。
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进行大会总结
本届大会主席刘晖教授宣布闭幕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代表合影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记录员:大会文秘组
撰稿员: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