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下午14:30,北京师范大学寇彧教授,在广州大学文新323教室给在校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核心维度:基于网络分析的结果探讨》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窦凯副教授主持。

首先,寇彧教授从“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实施亲社会行为的青少年有怎样的想法?”这两个基本问题出发,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团队之前所做的一项关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
通过焦点群体访谈及验证,寇彧教授团队最终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归为四类,分别是利他性、遵规-公益性、关系性和特质性,这四类亲社会行为涵盖了中国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寇彧教授还编制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Prosocial Behavior Scale for Adolescent, PBSA)》,为国内外学者开展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提供了颇具中国本土化的测评工具。

接着,寇彧教授分享了她和团队所做的最新研究,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启示四个板块循序渐进地揭示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核心维度。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通过研究,寇彧教授从学段和性别两方面揭示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在四个维度上的发展趋势(2015)。但四个维度之间究竟存在怎么样的关系?寇彧教授及其团队决定基于网络分析方法来揭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核心维度。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估计中国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的网络模型。为了获得可靠性和值得信赖的网络结构,使用三个大型青少年样本(小学、初中、高中),采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Prosocial Behavior Scale for Adolescent, PBSA)》进行了为期三年(2017、2018、2019)的纵向追踪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四个维度结果在性别上结果稳定、学校上结果有发展的趋势;我们应关注四个维度中影响较大的维度,进而促进整体亲社会行为;未来需要针对学科特点选取干预的聚焦维度,提高干预效果。

最后,寇彧教授围绕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同学们就此研究后续是否可以用来做量表的维度分析和简化,学段与性别相交互等问题向寇彧教授提出自己的疑惑。与此同时,窦凯副教授也基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是否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寇彧教授展开交流。

讲座尾声,窦凯副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寇彧教授莅临我校开展学术讲座表示由衷感谢,并期待以后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及维度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拓宽了在场师生的眼界,相信此次讲座内容对同学们接下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与指导意义。


(供稿: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董鑫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