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课程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七
分会场(五)数字化、全球化时代的课程与教学创新
2017 年 9 月 24 日早上八点,第十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第五分会场在三寓
宾馆俊晖楼14 楼锦云厅开讲,学者们围绕数字化、全球化时代的课程与教学创 新进行报告与交流。本场由江西电化教育馆特级教师黄建国老师和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陈晓端老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广东岭南教育研究院吴惟粤教 授等学者到场倾听并进行互动交流。

黄建国老师作了《中小学信息化推进中的几个盲点》的精彩报告,指出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盲点,如:看到片面影视的市场,忽视了深度 学习的需要;看到了推广中的亮点,忽视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等,引发了参会者 深刻的思考。

陈晓端老师作了《美国督导协会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目标追求、理论 聚焦与实践影响》的前沿报告,报告中,陈老师通过对美国美国督导与课程协会 出版的大量信息的梳理,为我们指出目前理论聚焦于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教师 专业发展和课程领导力塑造等热点的研究,为参会学者提供了研究方向。并在互 动环节向参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翠航老师作了《试论全美实施的三科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的精彩报告,给参会学者介绍我国核心素养的提炼经过,讲解了归纳核 心素养的指标的过程。指出既要重视学科知识这一最基本的素养,同时也要兼顾 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既要核心素养也要其它非核心素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余宏亮老师作了《混合学习:意涵解析、价值取向与师与实践向度》的深度报告,用了精炼和严谨的言语,对混合概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 狭义的混合学习的学习场域、学习内容和学习事件三个层面的混合及其价值取向, 指出唯有深度剖析混合学习的的内涵和边界,方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彰显混 合学习的应有价值。

人民教育出版社沙沙老师作了《从辅助到融合——数字教科书设计理念的转 变》的深刻报告,介绍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等的教育瓶颈和数字教科 书的瓶颈。对数字教科书理解过于狭隘、数字教科书内容失配等问题提出数字教 科书理应进行重构,提倡融合理念的数字教科书设计,对数字教科书涉的评价对 象和评价方式也应更加多元,应部分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进而提出未来数字教科书的研究与实践方向发生转向。

首都师范大学王攀峰老师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给我们作了《大数据时代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变革》的精彩报告,提出大数据时代下传统教课书三大问题 与三大挑战,即教师数字素养不高、传统研究方法落后和读者接受分析欠缺的挑 战,提出大数据时代教科书研究对象应走向海量数据、研究功能应走向预测性分 析、研究思维应走向跨界思维和研究特征应走向数据驱动等的变革。

赣南师范大学周先进老师作了《云课堂教学的困境及其超越》的精彩报告,报告中,周老师分析了目前云课堂教学的状态,发现云课堂教学主要有四大困境: 教师从线下传统课堂教学到云课堂教学转向的困境;学生从现场学习到“云课堂 教学平台”学习的转向难题;教学内容由纸质材料到数字教材转向的症结;从辅 助教师教学到辅助学生线上学习的转向挑战。其突破口是通过严爱相济、加强互 动和外联力度等提高云课堂教学效果。

华南师范大学潘蕾琼老师作了《中美小学师数学教材数字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小学一年级教材为例》的精细报告,从数学文化视角对中美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量化分析,从教材主题栏目、活动性栏目和资料性栏目三个维度进行研 究,得出两版教材在内容设置和呈现方式的异同之处。然后,从数学与生活、数 学与人文、数学与数学史以及德育和美育等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提炼。

华中师范大学伍远岳老师的《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性别差异与课程应对——基 于 PISA2015 中国四省市的数据分析》对比报告中,从科学能力、科学内容、科 学参与和科学学习动机等纬度进行性别差异 T 检验,提出学校课程应该彰显学校 课程的性别适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及缩小学生科学学习性别差异。

西北师范大学李金云老师作了《指向核心素养的美国阅读教学新趋向》的深刻报告,通过对比中国语文课标和美国课标的研究分析,提出中国阅读教学的两 大局限。并从培养目标导向、教学内容趋向、教学取向三个维度,对什么是真阅 读、培养怎样的阅读者以及阅读教学如何转型等方面进行审思,旨在吸取经验, 探寻中国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会上,还有其他学者也做了精彩发言。黄甫全老师、吴惟粤老师、以及学生们就老师们报告的内容与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提问和讨论,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尾声之际,黄甫全老师更是上台和现场的学者们、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关于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的心得体会,并对年轻的学者们、学生们提出殷切的期盼,希望有 技术的志同道合之士能够加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中来,切实为我国的 课程研究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吴惟粤老师在会上则非常关心和鼓励年轻学者的研究实践,并现场各位学者
的研究进行了点评,提供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路径建议。两位老师热心细致的指导,赢得了现场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掌声。
(撰稿:赖秋桃;摄影:李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