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3点半,由教育学院主办的教育工作坊在文逸楼321举行,本次工作坊以“变革时代的教育回应”为主题,并特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蒋凯教授担任主讲,我院院长刘晖教授、马凤岐教授、高等教育方向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也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和互动。
首先由工作坊主持人刘晖教授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背景和概况。随后,蒋凯教授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未来职业的影响切入,认为变革时代的不确定性对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首先,蒋教授提出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而且高校教学也要注重知识基础。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双一流”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业挑战度不足。其次,蒋凯教授从教育史上的“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中引出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心智能力,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最后,他强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既是人的心理基础,亦是社会需求,这也是世界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1962年)与《学会生存》(1972年)两份报告中提出过的观念,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院院长刘晖教授对蒋凯教授的主讲进行了总结,分享了对当前国内基础教育质量的观点与看法。他认为与国外教育相比,我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似乎到了后期逐渐缩小,在中学教育的后期或在高等教育阶段,这种优势逐渐消失,或许,这就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性之所在。马凤岐教授表示,掌握知识与发展心智之间该如何平衡值得研究。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不仅存在于国内外,国内各省之间基础教育形态、模式也相差甚大,不同模式代表着不同的教育观念。谢爱磊副教授以当前国内各省关于基础教育入学招生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差异为例,认为背后隐含着是社会结构等问题。研究生彭娇梅分享了自己父母关于教育的观念,表示当前基础教育压力过大,课后作业用时过长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出现厌学等状态,不利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范冬青等青年教师纷纷分享身边的故事或切身例子,表达自己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观点与感受。
工作坊在老师与同学们的热烈互动中完美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