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第十三届亚洲社会心理学会双年会(2019年·中国台湾)所公布的Misumi获奖名单中,我院聂衍刚教授团队发表在《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的一项科研成果“Perceiving high social mindfulness during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promotes cooperative behaviours”荣获亚洲社会心理学会颁发的Misumi最佳论文奖(全称“Misumi Award for Best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该成果同时也荣登WILEY数据库2017-2018年度下载量前20,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该成果第一作者为窦凯副教授,通讯作者为聂衍刚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王玉洁、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黎建斌博士、我院硕士研究生李菁菁为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聂衍刚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1153)、窦凯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7YJCZH040)和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2016GXJK128)资助。
图1 Misumi最佳论文奖证书
图2 高下载量证书
Misumi奖励计划简介
奖项发展历史
Misumi奖由日本集团动力学协会和亚洲社会心理学协会联合成立,以纪念为亚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JGDA主席Jyuji Misumi教授。该奖项授予对亚洲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最为突出的文章作者。评选委员会成员3名来自亚洲社会心理学协会,2名来自日本集团动力学协会。
奖项设立及评选程序
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 授予奖项的仪式和1,000美元的奖金在亚洲社会心理学会双年会上进行。
每年只从《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论文中评选出一篇论文作为Misumi奖。评选程序:
1. 每位委员会成员最多提名两篇论文作者作为该奖项的候选人。委员会成员不能提名或投票给他/她自己或他/她的学生撰写的论文,或者其他已获得改奖项的作者。
2. 委员得到提名名单后,以五个等级评估名单中的每篇论文(五分是最高分)。委员不得评估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论文。
3. 委员会主席向各位委员出示提名论文的平均分数清单(没有作者的姓名和头衔)。
4. 委员会根据得分决定选择多少篇论文(最多3篇)作为奖项的最终候选人。
5. 委员会讨论入围的论文,各个委员对入围论文进行排名,最后投票中获得最高得分的论文被选为Misumi奖。
成果简介
社会善念(social mindfulness)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友善的关注、保护并满足他人的自主性需要,是增进人际信任、促进合作的重要因素。从“施—受”双方互动博弈的情况来看,实施者的社会善念行为能尊重和保护互动过程中接受者的选择权,可促使彼此不曾相识的双方迅速建立信任关系(Declerck et al., 2013),增进合作。为检验这一假设,该研究通过2个行为实验,分别以公共物品博弈(实验1)和蜈蚣博弈(实验2)测查合作行为,以改编的SoMi范式(Van Doesum, Van Lange, & Van Lange, 2013; 窦凯, 刘耀中, 王玉洁, 聂衍刚, 2018)来操纵人际互动中行为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进而检验被试作为行为接受者或行为观察者与高低社会善念者进行社会博弈时的合作差异。
图3 实验1流程图
图4 实验2流程图
结果发现,无论个体作为接受者还是观察者的角色,在与高社会善念者进行公共物品游戏时倾向于贡献出更多的资源(实验1);在蜈蚣博弈中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实验2)。这一方面说明无论是亲自体验,还是替代体验,个体都能够有效地识别他人的社会善念行为;另一方面也证实博弈对象的社会善念行为会促进个体做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小编提醒您: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社会善念促进人际互动中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可点击下面的拓展资源查课题组关于社会善念的其它成果介绍。
图5 实验1和实验2结果
成果特色、贡献与创新
特色:本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例如:借助“微信红包”功能设置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公共奖池,营造真实的人际互动博弈情境,提升了实验环境的仿真性。
理论贡献:丰富了社会正念的理论研究。自Van Doesum等 (2013)提出社会善念理论以来,鲜有研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进行检验。本研究以社会困境为研究框架,立足中国文化背景开展研究,证实了人际互动中社会善念的表达对接受者合作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Van Lange & Van Doesum, 2015)。
创新之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往关于合作行为的研究大多是从实施者的单向视角展开的,而本研究引入了真实的人际互动情境,设置了实施者、接受者和旁观者三种角色,检验实施者社会善念的表达在博弈过程中对他人合作决策的促进作用,重视心理感知在互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合作行为研究的视角。
主要参考文献
窦凯, 刘耀中, 王玉洁, 聂衍刚. (2018). “乐”于合作:感知社会善念诱导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 心理学报, 50(1), 101-114.
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刘耀中. (2018). 信任还是设防?互动博弈中社会善念对合作行为的促进效应. 心理科学, 41(2), 390-396.
Dou, K., Wang, Y. J., Li, J. B., Li, J. J., & Nie, Y. G. (2018). Perceiving high social mindfulness during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promotes cooperative behaviour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1, 97-106.
Van Doesum, N. J., Van Lange, D. A. W., & Van Lange, P. A. (2013). Social mindfulness: skill and will to navigate the social worl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5(1), 86-103.
Van Lange, P. A., & Van Doesum, N. J. (2015). Social mindfulness and social hostility.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3,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