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全国性疫情,面对宅在家里进行“抗疫”的千家万户,面对为自己的孩子迟迟不能到校上课而心急如焚的众多家长,面对长时间居家的中小学生群体,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团队协同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和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两个中心)的工作人员,积极加入疫情防控的战役中,为需要心理帮助的广大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社会公众提供心理援助。
一、及时推送心理辅导策略和心理调控方法
为了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大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全部宅在家里,每天面对网络、微信等媒体的海量信息,必然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恐慌”等消极情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民众面对此次疫情的消极情绪,占比最多的分别是比较强烈的担忧(79.3%),较强烈的恐惧(40.1%)和较强烈的愤怒(39.6%)。面对社会公众的心理现实,广州大学心理系的老师和两个中心的工作人员立即启动了撰写心理疏导短文的工作。研究生导师们发动学生一起投入到心理科普文章的写作中。心理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不同,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文章要通俗易懂,能解决普通大众的实际心理问题,要深入人的内心深处,犹如涓涓细流般滋润心田,不能让受众感到这是专家在说教。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所有导师都积极投入,师生共同撰写针对性的心理科普文章,反复打磨后通过各种媒体推送出去。相继推出了《疫情下,如何避免长时间居家的亲子冲突?》、《如何处理中小学生长时间居家产生的孤独感》、《用积极情绪抗战疫情,强心健体心理活动(一、二)》、《珍惜宅在家里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幼儿版)》、《疫情下,小学生居家开课的心理调适》、《广州中小学生抗击疫情自我心理防护指引》、《面对疫情,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用心抗疫”》、《 疫情下,给中小学教师的几点建议》等原创推文。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共享资源,转载其他优秀推文,经过心理学系师生的精挑细选,一篇篇的心理科普文章呈现在大家面前,帮助大家解决着棘手的问题。每一篇推文的出现都渗透着心理学人的辛勤付出。
二、认真对待每个援助对象
为响应中央、省、市和学校关于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号召。2月5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统一布署,利用专业优势和挂靠在学院的两个心理指导中心这一平台,成立了由教育学院心理系全体专业教师、中心专、兼职咨询师、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组成的专业队伍。通过网络平台,利用QQ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专线电话开展心理咨询与援助。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家长、教师,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与援助服务。每周开放7天,从早上9:00到晚上9:30,提供全天候心理援助服务。从疫情发生至2月17日,为社会大众提供了349人次的网络及热线心理咨询服务。
2月14日晚上,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接到一个网络咨询。“初二女生,14岁,抑郁,有自残的行为和自杀的想法,亲子沟通不好,觉得父母重男轻女(有弟弟7岁上二年级)不关心她,曾经和父母说过情绪不好的事情,但父母不相信。感觉不能得到家人理解等原因,透露出了轻生的念头。”中心的咨询师紧急进行了网络的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工作,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心理疏导,该女生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一起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中。
面对疫情,人门都很容易将自己逼到心情灰暗的角落。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在承受着疫情带来的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当面对来访者的咨询时,咨询师总是“耐心的倾听、积极接纳来访者的感受。”
到目前为止,通过网络共发布心理学科普推文180余篇。据统计,这一系列推文的直接点击阅读量超过30000次,被转载分享近千次,产生了较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为教师群体排忧解难
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让承担着“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摇身一变成为网络主播。这种角色换位突然间增加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如何解决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呢?心理学专家团队第一时间推出了《疫情下,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疫情下,给中小学教师的几点建议》等原创性心理科普文章。深入浅出地给出了教师自我心理调适的建议:正确认识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转变心态,应对新形式教学;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等。分析了教师在这场疫情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给出了诸如 了解面对疫情的各种反应;学习处理疫情带来的心理危机;积极应对延迟开学带来的压力等问题的贴切建议。
面对疫情,作为心理学专业人员,教育学院心理系全体教师尤其是党员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宣传抗疫心理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帮助被疫情困扰的社会公众解决现实的心理问题,为防控疫情,战胜疫情贡献了专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