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大疫情全面冲击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不仅威胁着民众的身体健康,也侵蚀着民众的心理健康。长期的居家隔离,缩小了人际交往和活动范围,这些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造成很大影响。在校的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比较敏感脆弱,适应能力较弱,需要对他们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心理保护。
教育学院聂衍刚教授团队十分关注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次疫情对民众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聂衍刚教授的领导下,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全体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战胜疫情的心理防护工作当中,为抗击新冠疫情对民众心理健康、迎接高考等方面的影响,聂衍刚教授团队在疫情发生伊始就率先推出了“心系疫情,关爱少年”系列推文,为青少年在居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科普。并组织科研力量对疫情发生后民众的心理与行为反应进行全国范围的调研,为开展疫情后的心理防护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聂衍刚教授受应邀到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以及广州日报的邀请,在今年“特殊背景”下的高考前夕,开展了考前心理调适和考前心理辅导相关的讲座,并接受记者采访,为高考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一、用“心”战疫,积极倡议重视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受到疫情的影响,青少年作为消极体验易感人群,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健康问题。聂衍刚教授向教育主管部门提议,家庭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议从五个方面推动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和家庭问题。一方面疫情肆虐的信息容易产生焦虑恐慌的情绪,另一方面长期的居家生活,沉迷于线上社交,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影响学习和睡眠。第二,要建立政府、专家、机构、大中小学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维护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家长为引领,以社会机构为辅助,以家庭亲子教育为支持的机制;第三,大中小学要上好心理健康第一课,要引导学生对病毒形成科学的认知,对战胜新冠疫情树立坚定的信心,对受到疫情直接影响的青少年群体给予关怀;第四,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在线上可以开设心理援助课程,教会学生简单的情绪调节方式,并且充分发挥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更专业的辅导;第五,要重视心理辅导中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心理援助培训,组织专家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督导。倡议发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二、全力护航,“锦囊妙计”助力莘莘学子备战高考
今年,广大学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不仅要做好防范工作,还要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备战高考,容易产生持续性的身心俱疲。长期致力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聂衍刚教授心系广大学子,受到广州日报的广报求学“2020招考在线”邀请,线上为广大学子答疑释惑,教授应考技巧和方法。他在采访中首先全面深入的分析了当前考生们的学习方式和大环境趋势,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们所面临的认知、情绪、自我和准备四大方面问题,并深入浅出的引导学子要循序渐进的做好备考工作,其次,考生要调整好考前的心理状态,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打好学习基础。最后,在家长方面,聂教授建议考生家长要助力孩子全力应考,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及结果、尊重孩子、尊重老师、不盲目期盼、不施加压力、不紧张焦虑,杜绝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整理了聂衍刚教授接受采访时的核心内容,分为5个专题在中心公众号向广大考生及家长朋友们介绍考生考前常见的心理问题,推文累计达到了6072次阅读量,受到考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的助力考生备战高考,聂衍刚教授还应邀到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开展关于考生考前心理调适和应对策略的直播公益讲座,聂教授主要从认识问题、情绪问题、自我问题及准备问题等方面剖析备考过程。此次直播讲座达到了10711人次观看。
三、关爱少年,广泛征集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科普推文
为响应“中国心理学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心理服务工作的倡议”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系统线上心理支持工作的通知”,聂衍刚教授组织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的全体师生,在中心公众号上设立“心系疫情,关爱少年”的专栏,面向青少年及家长、学校、老师发布科普文章、防控指引、科研报告等相关推文,并向从事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征集推文。征集通知发出去之后,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也收到了中心师生以及其他专业人员的投稿。经过中心师生的共同商讨,选出了三篇最具有代表性的稿子。为了让稿子变成大众通俗易懂的推文,中心成员团结合作,搜索相关资料,并积极地跟专业人士讨论与交流,不断地完善文稿,最终成功推出三篇科普推文:
第一篇是“青少年宅得发慌怎么办?”为缓解家长和孩子长期呆在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如恐慌、焦虑、无聊等),以及改善父母和孩子的冲突问题,该推文提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篇是“我该不会网络成瘾了吧?”为帮助大家检测自己是否属于网络成瘾,该推文提供了网络成瘾自测的方法,此外还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以及提出了青少年应对网络成瘾的措施。
第三篇是“警惕青少年的冲动型网络消费”,为解决疫情期间,在家闲得发慌的青少年们出现不理性地网络消费的现象,该推文提出了一些干预青少年的冲动型网络消费的措施。
科普推文被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华南师大附中、壹心理、海珠心理、深圳市心理与家庭教育、舒心糖等公众号平台转载,累计阅读量超过1.2万,得到诸多家长和心理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四、心系于民,开展疫情民众心理调查并发表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民众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以便后续心理工作者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在聂衍刚教授的指导下,中心窦凯副教授联合香港教育大学黎建斌博士及200余名调研志愿者,面向全国各省、港澳特区16周岁及以上的民众开展心理与行为反应调研。截至2020年2月9日,来自全国31个省份/区共计4607名普通民众接受了在线调查,聂衍刚教授团队及时将调研结果撰写为研究报告,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公众号发布。
调查得出民众认知反应、疫情爆发前后民众情绪反应以及疫情发生后民众行为反应三方面结果。在民众对新冠病毒的认知方面,59%以上民众对相关科学认识比较清楚。情绪反应方面,疫情爆发后,总体上,40%以上的民众体验到较多负面情绪,51%以上的民众体验到较少正面情绪。而行为反应方面,睡眠体验上,约10%的民众比疫情发生前更加糟糕;防护行为上,78%以上民众都能做好相应措施。
本次调研行动迅速,在疫情发生后就立即在全国范围展开调查,有效地掌握了普通民众在应对疫情时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也为心理工作者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方向和依据。调研结束后,聂衍刚教授组织团队力量撰写调研报告,第一时间将调查结果、调研报告和建议策略递交给教育部高校心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等机构,并通过中心公众号发布调研结果,建议民众在除了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并进行及时有效地排解,或者向他人求助或寻求心理援助。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聂衍刚教授团队的抗疫行动并未停止脚步。据悉,他正致力于推动广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渗透,并动员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学科专业师生力量,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疫情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提升返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供稿
(编辑:何晓清、彭小燕、李瑞菁、陈偲蔼、丁宁、丘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