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专业简介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储备充足、具备初步的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家庭教育指导”微专业共由6门课程构成,涵盖家庭成员关系管理、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指导策略、家庭情绪教育与辅导、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家庭教育指导的国际前沿理论与实践、教育政策与家庭教育决策等主题,总学分为15学分。授课师资力量强,有着丰富的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经验,在业界影响力大。
微专业负责人曾小军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家庭教育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当代家庭教育》杂志指导专家。长年在中小学、政府、社区进行“家校合作”与“亲子沟通”方面的讲座,被聘为多所中小学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理论导师,多次参加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论坛与讲座,家庭教育观点引起新华社、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等各大媒体的广泛报道,2021年被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妇联聘为广州市首批家庭教育指导专家,还被聘为广州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特聘研究员;2023年被聘为广州市社区家长学校协同育人试点提升项目特聘顾问。近年还荣获广州大学“师德标兵”(2021年)“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021年)、广州大学“优秀教师”(2022年)、广州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师”(2022年)、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2023年)等光荣称号。
主讲教师孟卫青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师,教育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日本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主要承担《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在儿童发展心理与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相关研究领域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主讲教师曹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师,教育经济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长期从事教育经济学和量化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等社会科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核心关注全球及大湾区教育质量与收入不平等、中国教育分流与教育机会、新高考的选科决策及成效评估等方向。讲授课程包括《教育、经济与发展》、《教育量化思维与推理》、《教育技能与训练》、《教育财政学》、《教育中的因果推断》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编著《教育量化思维与推理》、《教育中的因果推断入门》(即将出版),参与编著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建设《教育研究方法》。在相关领域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发表于《The China Review》《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发展研究》以及《中国高教研究》等高被引CSSCI期刊研究二十余篇,多篇研究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两次获得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优秀学术成果奖。
主讲教师林伟红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湖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前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学和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倡导正面管教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实践工作。为湖南卫视广播报家庭教育专栏的特邀撰稿人,并在《湖南卫视广播电视报家庭教育专栏》发表《孩子撒谎了,家长该咋办》等10多篇文章;《学前教育中体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网上;参编《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论》等著作;主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父母养育的社会心态研究》;以排名第二参与4项国家社会科学项目。
外聘教师黄翠婉是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中学德育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党代表,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督学,广州大学学科教学(语文)领域研究生导师,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兼职教授,广州市首批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首批家庭教育专家库成员,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家风家教志愿服务队公益导师,广东省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智库成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大国防教育:G中学立德树人实践的新样式》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负责《在活动中前行:中学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2023年广州市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先后主持了《“家庭教育驿站”模式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实效性研究》《大思政视野下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研究》《广大附中家长学校模式优化研究》十余项省市级课题;发表《活动赋能学生道德成长》《家校共育理念下学生评价平台开发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十余篇,参编《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编著有《与孩子一起成长》《家有初中娃,我们一起读懂TA》《家有中年爸妈,我们一起读懂 TA》等多部家庭教育读本。曾荣获“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广州大学优秀教师”“广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外聘教师关柳愉是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小学德育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级家庭教育讲师、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师、广州市卓越校长、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家庭教育特约教研员、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兼职教授、番禺区践行“上品教化”示范校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番禺区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番禺区人民政府督学、番禺区家庭教育服务促进会副会长,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广东省规划课题《小学家庭教育指导课设计与实施研究》、广州市规划重点课题《校家社协同育人路径及资源开发研究》等10余项,出版著作《小学家庭教育指导课设计》等2部,发表《小学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建设与实施案例》等论文40多篇。
微专业支撑学科为广州大学教育学学科。现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近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7项,经费近1000万元;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4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
2021年10月2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由于课外辅导班的停止,孩子待在家里的时间突然增加,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时间也增多,家庭矛盾也随之升级,再加上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与婆媳关系等,都是各个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导致目前市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解决亲子、夫妻、婆媳三大关系的咨询帮扶人员也可以称为“家庭教育指导师”。
据悉,在发达国家,每300人就拥有1名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80万人。如按照欧美发达国家标准,每80个家庭需要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计算,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缺口巨大。据预测,我国今后几年至少需要400多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
2021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给予相应的指导、服务和支持,这就说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定会快速发展,未来会出现大量的家庭教育相关的机构和从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还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鼓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职业将成为高标准、高需求、高质量的职业。
2023年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第14条规定“推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理论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建设;完善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业务培训重要内容,加强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鼓励高等院校面向大学生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支持有关研究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由此可见,开设“家庭教育指导”微专业有较强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就业渠道,增强未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招生对象、修读条件及计划
招生对象:2024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业不限。每位学生限选1个微专业修读。
修读条件:
1. 主修专业的已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 2.5 及以上;
2. 无处分记录。
招生计划:150人
三、学制、学分
学制2年,15学分。
四、收费标准
微专业学费参照《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标准执行。学生按学期缴纳学费,100元/学分。学生因各项原因终止或自愿放弃微专业修读,学费不予退回。
五、修读证书
微专业修读证书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统一发放;微专业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授予学位;修读微专业的本校学生,已修读的微专业课程学分可申请替代通识类选修课任选部分至多6学分。
六、报名时间、联系地点、联系方式及联系人
报名时间:4月6日-20日
联系地点:文逸楼312
联系人:郭老师 39366751、曾小军老师 18078804352
家庭教育指导 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培养熟悉党和国家的家庭教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家庭教育基本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家庭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指导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二、修业要求
本微专业课程均为必修课程,以考试方式结课,学分总计15分。学生修满15学分可获得学校统一颁发的微专业修读证书;微专业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授予学位;未能完成微专业修读的本校学生,已修读的微专业课程学分可申请替代通识类选修课任选部分学分。
三、学制
学制2年。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
序号 | 课程名称 (中/英文) | 学分 | 总学时 | 其中 | 周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实验学时 | 其他实践学时 |
1 | 家庭成员关系管理 Management of Family Relationship | 3 | 48 |
|
| 3 | 3 | 考试 |
2 |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指导策略 Family Education Case Studies and Guidance Strategies | 2 | 32 |
| 8 | 3 | 3 | 考试 |
3 | 家庭情绪教育与辅导 Family Emotionanl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 3 | 48 |
|
| 3 | 4 | 考试 |
4 |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y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 2 | 32 |
| 8 | 3 | 4 | 考试 |
5 | 家庭教育指导的国际前沿理论与实践 International Frontier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 3 | 48 |
|
| 3 | 5 | 考试 |
6 | 教育政策与家庭教育决策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Family Education Decision Making | 2 | 32 |
| 8 | 3 | 6 | 考试 |
总学分 | 15 | 学分学期分配 | 第三学期 | 第四学期 | 第五学期 | 第六学期 |
5 | 5 | 3 | 2 |
总学时 | 240 | 学时学期分配 | 第三学期 | 第四学期 | 第五学期 | 第六学期 |
80 | 80 | 48 | 32 |
|
|
|
|
|
|
|
|
|
|
|
|
|
|
注:学期指修读学生所在年级学期。微专业单独编班。修读时间原则上相对集中安排在第3-6学期的周末/晚上/寒暑假。
五、课程简介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课程简介(含特色) |
1 | 家庭成员关系管理 | 3 | 48 | 课程基本内容包括亲子关系管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管理、隔代教育与各学段亲子沟通技巧等。特色主要体现在问题导向,注重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员掌握解决问题、增进关系的可操作性方案。 |
2 |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指导策略 | 2 | 32 | 课程以案例分析解读为主,指导学生掌握当前家庭教育面对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丰富学生的教育认知,学会将相关的家庭教育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课程分通识课程、专项课程、个性化课程三大模块,结合具体实用的案例传授如何指导家长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沉迷手机家长该怎么办、面对缺乏学习内驱力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做、重组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技巧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将掌握的家庭教育理论具象化,学会分析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指导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教育素养。 |
3 | 家庭情绪教育与辅导 | 3 | 48 | 课程以“觉察——管理——激励——乐观”为课程主线,培养学生对情绪心理的理论和知识有正确的认知,提升学生对家庭情景中的情绪感知与管理力;通过亲身练习和实践,学习有效的家庭情绪管理的行为与技能,提升家庭情境中自我觉察情绪的能力,能妥善有效的处理家庭情绪困扰与管理压力,养成优良情绪情感品质,成为有头脑、有感觉、兼具“理性”与“感性”全面均衡发展的人。课程核心学习主题包括:家庭情绪觉察与同理心、家庭三角化关系与系统式情绪治疗、家庭压力事件应对、家庭情绪管理与表达、家庭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与认知治疗技术。 |
4 |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 2 | 32 | 课程包含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支持和协同创新等基础理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相关政策法规,学校教育教学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特征与关系,幼小中学校学生、家长的身心特点分析等内容。课程特色主要体现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法和讨论法等方法,将理论与一线实践相结合,指导解决家校共育面临的堵点、难点与热点,培养幼小中一体化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力量。 |
5 | 家庭教育指导的国际前沿理论与实践 | 3 | 48 | 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当代国际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来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体悟家庭教育指导的国际前沿理论之先进,扩宽我国未来家庭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人的充分发展的教育责任等,提高对具体家庭教育现象、教育情境、教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素养。 |
6 | 教育政策与家庭教育决策 | 2 | 32 | 本课程旨在系统地探讨教育政策对家庭教育决策的深远影响,尤其关注中考和高考政策的变化,帮助家长理解如何在现行政策框架内做出最优的教育选择。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中考和高考政策的概览、演变及改革趋势,教育公平与资源分配,科目选择与学生生涯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回报与就业预测。通过详细讲解中考和高考政策下家庭教育的角色与责任,并结合案例分析,为家庭教育决策提供启示。此外,课程将深入分析中考和高考政策的变化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具体影响,帮助学生和家长理解教育政策的制定逻辑,评估政策对家庭的影响,并学会在不同政策背景下为子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