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兴趣聚焦于心理健康与行为科学领域,具体包括:
(1)亲社会促进与反社会预防;
(2)青少年冲动冒险行为的发生发展机制;
(3)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心理等。
个人简历
窦凯(1988—),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广州市高层次人才(2021)、广州学者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大学第十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2018),年度科研学术新锐(2018、2019)。担任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心理健康与智能干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委会委员、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和广州市心理学会青少年心理与教育专委会主任,担任《应用心理学》编委(2022-2025),以及《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10多个期刊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兴趣聚焦于心理健康与行为科学,具体包括:(1)亲社会促进与反社会预防;(2)青少年冲动冒险行为的发生发展机制;(3)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心理等。国内较早开展互动博弈中社会善念(social mindfulness)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目前正致力于推动和完善社会善念范式的中国本土化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Psychology of Violenc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心理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荣获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1)、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2020)、亚洲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Misumi最佳论文奖、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2021)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超大城市流动青少年反社会风险评估与预防机制研究(No. 23BSH1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因与同伴环境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调控及其神经机制(No. 31800938)”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克己者更奉公?自我控制影响合作行为的线索效应及其ERPs证据(No. 17YJCZH040)”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同伴影响青少年冲动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No. 2018A030313406)” 等10余项课题。
目前,课题组主要采用ERPs、fNIRS、基因技术、机器学习、行为实验、纵向追踪设计等混合方法,开展心理健康与行为科学领域研究。非常欢迎有学术思想、创新意识的学生加入课题组,也诚邀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合作开展博士后研究。
研究生招生方向与指标:应用心理学(学术型)、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型)、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专业型),每年招收1-2名学术型研究生,2-3名专业型研究生。
硕士推免生方向与指标:应用心理学(学术型),限2人。
本科创新班招生方向:心理学系本科生(大一、大二)。
(招生要求和指引可浏览课题组网站:www.psydk.cn)
E-mail:psydk@qq.com 或 psydk@gzhu.edu.cn
Profile link: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Kai_Dou5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广大青心”:Adolescent2017
--欢迎扫描关注—
教育背景
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安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
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广州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暨南大学,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博士
社会兼职
[1] 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委会委员
[2] 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3] 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4] 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
[5] 广州市心理学会青少年心理与教育专委会主任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7] 期刊任职:《应用心理学》杂志编委(2022-2025);并担任以下期刊审稿人: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Frontiers in Psychology》《Current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
论文著作
(注:*通讯作者; #课题组学生; 登录课题组网站可下载全文)
2024年9月
[75] Dou, K., Chen, L. Y#., Li, Y. Y., Lin, X. Q., Yuan, X. Q., & Li, J. B*. (2024).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non-violent/violent stressful life events,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online aggression in Chinese young people through the lens of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Psychology of Violence, 14(5), 364–372.https://dx.doi.org/10.1037/vio0000533
[74] Dou, K*., & Ye, W. Y#. (2024). The Ending Effect in the Domain of Gambling: The Effect of Gain-Loss Status on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40(3), 1-18. https://doi.org/10.1007/s10899-024-10298-3
[73] Dou, K., Wang, M. L#., Li, Y. Y*., Yuan, X. Q., & Wang, L. X. (2024).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esting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https://doi.org/10.1007/s11469-024-01304-1
[72] He, Y. Z#., Yuan, X. Q., Ye, W. Y., Yang, S. Y., Ng, K. X., & Dou, K*. (2024). Longitudinal links between time perspective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esting a dual-path model of coping style. Current Psychology, 43(28), 23517-23525.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4-06120-3
[71] 冯雪珂#, 窦凯*, 唐滢. (2024). 父母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冒险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40(5), 658-666.
2023年
[70] Ye, W. Y#., Dou, K*., Wang, L. X#., Lin, X. Q#., & Zhang, M. C#. (2023).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17(1), 5. https://doi.org/10.1186/s13034-023-00556-4
[69] Li, J. B., Zhang, R., Dou, K., Cheung, R. Y. M., Ho, H. C. Y., & Chung, K. K. H. (in press). Parental self-control facilitates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sequentially through parents’ perceived stress/mindful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self-control.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68] Zhang, R., Wang, L. X., Datu, J. A. D., Liang, Y., Dou, K., Nie, Y. G., & Li. J. B. (2022). High Qualities of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Teacher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through Resilience: A Three-Wave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4(4), 1339-1365.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23-00647-1
[67] 窦凯, 黎彦余, 王林欣#, 聂衍刚*. (2023). 错失恐惧还是社交回避?同伴排斥对粤澳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 心理科学, 46(5), 1081-1089.
[66] 蒋锁, 窦凯*. (2023). 仁慈领导对员工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技术与应用, 11(2), 87-97.
2022年
[65] Dou, K., Feng, X. K#., Wang, L. X#., & Li, J. B*. (2022).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esting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11(3), 820–830. https://doi.org/10.1556/2006.2022.00056
[64] Dou, K*., Wang, L. X#*., Cheng, D. L#., Li, Y. Y#., Zhang, M. C#. (2022).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poor parental supervision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The role of self-control and school climat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4(4), 525–537. https://doi.org/10.1002/jad.12043
[63] Dou, K., Yang, J#., Wang, L. X#., & Li, J. B*. (2022). Understanding Chinese Public’s Willingness to Receive COVID-19 Vacc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Gender Differences.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Accepted. https://doi.org/10.1080/21645515.2022.2086393
[62] Dou, K., Zhang, M. C#., Wang, L. X#., Liang, Y*. (2022). Adolescents’ future negative time perspective and risk-taking behaviors: The roles of coping styles and self-control. Current Psychology, published online.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2-03808-2
[61] Li, J. B., Dou, K*., & Liu, Z. H#. (2022). Profiles of positive changes in life outcomes over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consequence.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16(1), 13. https://doi.org/10.1186/s13034-022-00451-4
[60] Liang, Z. Q., Dou, K*., Li, J. B., Wang, Y. J., & Nie, Y. G*. (2022). Linking Self-Control to Negative Risk-Tak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Late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13), 7646. https://www.mdpi.com/1660-4601/19/13/7646
[59] 方佳慧#, 窦凯*. (2022). 伴侣手机冷落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0(6), 1428-1432.
[58] 刘耀中, 郑雪琴*, 窦凯. (2022). 权力不稳定性对权力效应的逆转作用. 心理科学, 45(1), 82-89.
更多往期论文,请查看窦凯课题组网站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超大城市流动青少年反社会风险评估与预防机制研究,2023/09-2026/09,20万,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因与同伴环境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调控及其神经机制,2019/01-2021/12,24万元,已结题,主持。
[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项目,社交回避还是关系寻求?累积人际风险影响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 2 年追踪研究,2022/09-2024/09,5万,在研,主持。
[4]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从线下回避到线上易感:同伴排斥影响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纵向追踪研究,2020/04-2022/04,5万元,在研,主持。
[5] 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干预机制研究,2022/01-2023/12,6万,在研,主持。
[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同伴影响青少年冲动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2018/05-2021/04,10万元,已结题,主持。
[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克己者更奉公?自我控制影响合作行为的线索效应及其ERPs证据,2018/01-2019/12,8万元,已结题(评定为优秀),主持。
获奖情况
(一)科研获奖
[1] 2021年,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人:窦凯,刘耀中,王玉洁,聂衍刚)
[2] 2019年,荣获亚洲社会心理学会Misumi最佳论文奖(获奖人:窦凯,王玉洁,黎建斌,李菁菁,聂衍刚*)
[3] 2019年,广州大学2019年度科研学术新锐(获奖人:窦凯)
[4] 2018年,广州大学2018年度科研学术新锐(获奖人:窦凯)
[5] 2016年,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人:聂衍刚,黎建斌,窦凯,司徒巧敏)
[6] 2016年,广东省心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三等奖(获奖人:窦凯,王玉洁)
[7] 2016年,暨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人:窦凯;导师:刘耀中)
[8] 2016年,暨南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获奖人:窦凯;导师:刘耀中)
[9] 2014年,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奖人:窦凯;导师:聂衍刚)
(二)教学获奖
[1] 2020年,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获奖人:窦凯)
[2] 2020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获奖人:聂衍刚,邢强,丘毅清,刘百里,杨文登,窦凯)
[3] 2021年,广州大学第九届校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获奖人:聂衍刚,孙楠,杨文登,窦凯,曾红,路红,陈少华)
[4] 2022年12月:荣获“ 广州大学2022年度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称号(获奖人:窦凯);
[5] 2019-2023年,连续四次荣获广州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所授《社会心理学》课程获批第五批四星级课程、第九批五星级课程(获奖人:窦凯);
[6] 2020年,广州大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学案例(获奖人:窦凯)
[7] 2020年,广州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决赛二等奖(获奖人:窦凯)
[8] 2018年,广州大学第十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获奖人:窦凯)
[9] 2017年,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奖人:窦凯)
人才培养
(1)指导本科生科研与实践情况:截至2024年7月,累计指导62名本科生(其中2018届13人,2019届10人,2020届10人,2021届9人,2022届8人,2023届11人)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推优比率超过50%,荣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4篇;指导本科生参加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在线实验精英赛总决赛一等奖2项(其中特等奖1项)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重点1项,省级一般2项,校级2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广州大学挑战杯竞赛3项,荣获校级三等奖;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CSSCI一篇),本科生以参与作者身份发表SSCI/CSSCI论文6篇;指导的本科生荣获国家级奖励5人次(周俊耀、李颖芳、李春艳、古淑君、叶婉玉)、省级奖励5人次(吴玲玲、黎晨珊、陈颍坚、古淑君等)和校级奖励超50人次。指导课题组本科生继续深造30余人(其中推免/保研3人次,出国留学10人次,国内考研15人次;包括美国纽约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州大学等)。
(2)指导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情况:截至2024年7月,共指导27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6人,在校生11人)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生荣获广州大学“十佳学生”称号(王林欣,2021届学硕)、广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叶婉玉,2024届学硕)、广州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林晓琦、王林欣、冯雪珂、刘子豪、杨谨、叶婉玉、袁雪晴等)、国家硕士研究生奖学金(王林欣、叶婉玉)等。指导研究生完成广州大学“广州研究”项目8项,每一届都有研究生立项;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一作)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已毕业研究生中,4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大学、广州大学),3人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5人入编心理健康教师,4人进入企业工作。
教学情况
承担本科生课程:《社会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与技巧》
承担硕士研究生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与应用》《心理学学科前沿讲座》
承担博士研究生课程:《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