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早上10点,在文逸楼309室学术报告厅,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罗跃嘉教授,为教育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应激下情绪与执行功能”的讲座,教育学院邢强副院长主持了此次讲座。本次讲座,心理学系傅世敏教授、曾红教授、窦凯副教授、王鹏飞博士及研究生、本科创新班共计1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首先,罗教授简单介绍了情绪的概念,从生理上把情绪分为了来自杏仁核的本能情绪和前额叶的认知情绪,将执行功能分为注意、切换、工作记忆、冲突、抑制和决策。今天罗教授主要从应激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应激状态下大脑的情绪加工、应激状态下大脑决策、应激状态下大脑的冲突与抑制和应激与基因在脑功能上交互效应这五个方面进行讲解应激研究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从应激和应激源上看,生活突发事件、重大人生事件和创伤、社会冲突都会引起个体的情绪生理反应。应激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会引起个体在情绪上的唤醒和警觉性的提高,而其引起的HPA—轴的慢速反应则会引起个体学习及记忆等功能的改变。罗教授顺便小结了应激、应激相关疾病和情绪调控的关系。
接下来,罗教授介绍了皮质醇水平、心率和瞳孔变化率这三种应激生理响应的客观指标,并且分享了罗教授团队对于从500篇文献筛选初29个研究的元分析成果。罗教授着重讲解了大脑的功能网络,包括突显网络、额顶叶网络、腹侧注意网络、背侧注意网络、默认网络。在焦虑情况下,这些功能网络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突显网络、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跟视觉和运动等低级脑网络间的动态组织在情绪加工和执行功能及两者交互中发挥关键作用;多频段的神经振荡和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调控可能是以上脑网络动态组织的深层生理机制。
在第三部分中,罗教授先引入了决策的认知模型,并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个2002年的经典博弈ERP实验——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FRN),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一个小结。在负性结果下,高焦虑组的FRN较小;在模糊结果下,高焦虑组的FRN较大;中性结果下无组间差异。换而言之,高焦虑者的结果预期较悲观;高焦虑者相对于低焦虑者,对模糊结果评价较负面;对中性和模糊结果的加工不同质。罗教授还教授大家如何看框架效应与应激下的脑激活区。
然后,罗教授介绍了冲突效应实验,讲解了认知与情绪冲突的注意控制模型、Emotional Go/ No go task和Emotional Stop-signal task和双竞争模型,并且提出了关于情绪ERP研究的建议:在情绪与任务相关时,外显情绪可能促进行为抑制,并且观察N1、P1、N170/VPP、N2、P3的变化。最后,罗教授总结了情绪反应抑制任务的4个加工阶段。
在第五部分,罗教授引入了应激对情绪与记忆调节的基因基础,讲解了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遗传基础。目前我们发现与应激症状相关的基因有30多个。
最后,罗教授对人类应激的认知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当大脑处于应激状态时,大脑整体的结构与功能网络属性(如“小世界”)受显著影响;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大脑情感加工系统兴奋性和敏感性增强特异性降低;以海马为核心的大脑学习与记忆系统的记忆编码功能的特异性降低、以背外侧前额叶为核心的大脑高级执行功能的兴奋性受抑制(降低);不同基因型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大脑功能变化存在差异(即基因与应激交互效应)。
罗跃嘉教授在此次讲座,慷慨地分享了其研究成果,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使听众受益匪浅,具有很强的理论深度和启发意义,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供稿:王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