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7年会广州举行
6月10日上午,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第八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7年会在广州大学行政西楼二楼会议厅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巅峰之路: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分别围绕“重建教育”“革新教育”“共建教育”“共赢教育”等四个主题,反思教育与我国未来发展战略,旨在倡导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新思维,携手世界各国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创建共存、共生、共建、共享的人类教育共同体。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教授主持。大会联席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教授、承办单位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之后,分别围绕四个主题展开研讨。

第一个主题是“重建教育:为了人类共同福祉”,本阶段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作了题为“未来教育的挑战:中国大学教育教学变革的时代新义”的演讲。李延保教授从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挑战出发,重新审视大学培养人才的本质,反思教育的理念、模式和形态。并指出,传统教学生态环境必须要变革,建设适应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未来教育新学术生态和人运的共同体
。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广州大学特聘教授张景中院士发表了“智慧之光:让数学更容易”的主题演讲。张景中院士从自身数十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学习数学的经验出发,分享了如何把数学变容易的方法论。他强调改造数学,使它更容易学习和教学是教育数学的任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以“共享教育:面向现实与未来的理念转化”为主题,从“共享经济”的现象世界延伸到对“共享教育”内涵的释义。对于中国而言,共享教育的实质是,在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教育理念转化中,基于信息时代的共享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极富中国实践内涵的教育观念。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晖教授对本阶段演讲进行了综合评议。刘晖教授分享了他的观点:一个是关于知识,一个是关于共享。并指出,教育越来越从一种小众的变成大众的、特权的变成全民的、专有的变成民主的。当我们的知识从复杂变得简单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真正走向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共享的教育。
第二个主题是“革新教育:为人类共同发展转型前行”,本阶段由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教授主持。
美国迈阿密州立大学亚洲(亚美)研究中心主任黄全愈教授以“教育融合:从有教无类到多元文化”为主题,分析了孔子“有教无类”以及东方文化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从中国到美国的演变、从儒家的有教无类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多元文化校园、从孔子的“十条腊肉”到哈佛的Mebays,不同教育理念和资源在得失、失得之间融合渗透,在否定之否定中升华,成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为人类教育的共享资源。要走向人类教育的共同体,中国的教育必须进行否定之否定的再生。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教授发表了题为“以生态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演讲,分析了教育功能主要是唤醒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存方式,并以“负教育”为例,强调要从以人为成本、以人为资源转化为以人为本,实现从单一增长到和谐共生的转变。教育应遵循其基本规律,注意教育的本性,包括教育的系统性、渐进性和长效性。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何艳玲教授以“大国基业:中国教育的体制创新”为题,从劳动者(个体)、交往共同体(社会)、公民(国家)三个层面审视教育过程,阐述了一个好的教育过程到一个“优秀”的教育过程,再到一个“卓越”的教育过程的整体变革。并指出教育体制变革的实质:变革不是用新的去代替旧的,而是用匹配的代替不匹配。当下的教育体制变革的关键是重塑“我”的主体性,将我带回到教育的过程。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教授作了“未来的教育变革与走向”的主题演讲,他指出,社会形态与技术变迁牵引教育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新技术、新课程、新应用,个体从消费者到创造者,推动形成教育的新格局。未来的教育变革要倚赖智慧教育,必须通过大数据来导学、助学、整学,从而实现融合与共享的目标。

本阶段研讨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教授进行了综合评议,他认为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具有价值性;二是具有综合性。
第三个主题是“共建教育:为人类共同利益创新世界”,本阶段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教授发表了题为“构建学习共同体:高等教育的系统转型与功能再造”的主题演讲。分析了高等教育系统转型四个层面的内涵: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开放性、全面性、包容性,以及形成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实现高等教育功能在6个方面的功能再造。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教授立足西部高等教育,以“面向世界:西部高校突围与时代转型”为主题,分析了西部高校在“一带一路”和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使命与挑战,指出按照现有的建设方案,西部高校面临更加被边缘化的趋势,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当中,应该对西部高等教育有专门的规划,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顾建军教授发表了“STEM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主题演讲。他从公民素养、人才类型、课程融合、教学策略等四个层面理解STEM教育本体结构。STEM教育的价值体现,第一是融合学习,第二是情境学习,第三是设计学习。并指出,STEM学术共同体组建有很多的模型和方式,并在尝试进行共同体的建设。

本阶段研讨结束后,由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吴开俊教授综合评议。吴开俊教授认为,三位老师就共建教育这个主题做了非常好的发言,讨论的话题都非常宏大、非常重要。并给予了很多专业的评价。

第四个主题是“共赢教育:为美好未来携手走向共同体”,本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发表了题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演讲。邬大光教授根据个人参与教育评估的体验,以牙医和牙科的生动案例,从国际视野审视中国大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局势。他指出,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转型中,最难改的印刻在管理者和教授身上的专业痕迹,尤其是缺乏培养世界治理的国际性人才,可见今天我们在“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等方面,我们思考得还不够。大学需要在国际视野中重新审视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教授以“开放包容,携手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分析了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可能,教育国际化是推进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世界教育领域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指出中国应该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建立健全鼓励和支持教育“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更好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更好为人类教育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可靠保障。

广州全赢自主教育集团董事长邓放国先生以“同一理想:人类教育未来发展图景”为主题,从自身对教育的思考、追求以及推动教育的具体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下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未来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国际教育的中国化已经来了,这是他看到的未来教育的图景。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教授最后作了“教育共同体:开辟人类共同新未来”的主题演讲。冯增俊教授翔实阐释了“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教育共同体就是为了共同利益,发展共同的利益和建立共同利益的教育体,人类要构建这样的共同体就应该找到有效的推进方式。面对智能社会的挑战,走向教育共同体,一是要倡导“人类共同教育”利益,学本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二是建立共生、共学、共享教育体系。

本阶段演讲激发了在席嘉宾参与研讨的极大热情,讨论热烈。
论坛闭幕式环节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晖教授致闭幕词。刘晖院长认为本次论坛是一个非常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论坛。进一步阐释了自己所关注到的两个值得深思的议题:一个是文化问题,包括文化的障碍、文化的误解、文化的历史差异性等对社会文明产生的冲突;一个是技术问题,譬如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未来社会不可预设的改变。最后,刘晖院长对到场嘉宾及全体与会人员的支持以及为论坛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会议在所有与会人员的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